【市场导报】“浙江制造”新跃迁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3-03-09 08:50 字体:[      ]浏览次数:( )

这个春天,浙江现有的制造业现状,又面临着“新变局”——尽管变化早已发生,但拐点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显得更为清晰。
   不久前,省政府出台《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明确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为主要抓手,着力重塑制造业政策体系,统筹推进空间腾换、招大做强、企业优强、品质提升、数字赋能、创新强工六大行动,加快构建以“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两个先行”夯实物质基础。
   以此为重点,历久弥新的制造业,再度吹响升级跃迁的集结号。

   “聚焦发展质效、创新动能、产业结构、质量品牌、绿色发展等维度,提出16项牵引性发展目标,统筹推进空间腾换、招大做强、品质提升、数字赋能等6大行动。”
跃迁,再吹集结号
   作为富民强省之本,制造业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质量至关重要。
   近年来,浙江践行“八八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深入实施 “腾笼换鸟”等“四换三名”工程,创新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加快推动浙江制造业从 “制造”向“智造”升级,为高质量发展厚植了竞争优势。
   2021年7月,《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出炉,提出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要求、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引领浙江制造业迈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
   去年,浙江连续第三年召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明确围绕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要求,着力推进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力建设制造强省,并从发展质效、发展动能、结构优化、绿色转型、山区制造业发展等方面下达相应目标任务。
   战略布局,整体推进。
   进入2023年,锚定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大省政策持续加码。
   不久前,省政府出台《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 (2023—2027年)》,明确启动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
   其中,“4”即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4个万亿级世界级先进产业群;“15”即重点培育智能电气、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高端新材料等15个技术水平先进、国际竞争力强的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X”即重点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和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区块链等前沿领域,培育一批成长性高的百亿级“新星”产业群。
   聚焦发展质效、创新动能、产业结构、质量品牌、绿色发展等维度,《方案》提出16项牵引性发展目标,统筹推进空间腾换、招大做强、品质提升、数字赋能等6大行动,明确了23项任务。
   如实施品质提升行动,打响“浙江制造”品牌——
   提高制造业质量水平,争创中国质量奖,力争实现制造业领域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深入开展新一轮质量提升行动,滚动实施制造业百个特色产业质量提升项目,实施重点产品质量阶梯攀升工程,推动重点消费品、重要工业品、重大技术装备质量迈向高端。
   强化 “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持续深化“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县建设,建立集群品牌和区域品牌培育提升机制,探索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和保护,打造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区域品牌。
   同时,加快企业标准创新发展,深化“标准化+”行动,实施数字经济标准提升项目、重点产业对标达标项目,前瞻布局一批核心专利、基础专利、标准必要专利,加快建设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提高知识产权“快保护”能力。
   对应的目标是,到2027年,“浙江制造”在全球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的位势明显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稳步提升,及至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为助力特色制造业优化升级、迈向中高端,主动打响质量‘攻坚战’,以‘质量变革’支撑产业链现代化提升。”
炼质,持续进行时
   诚如 “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浙江,制造业的地位一直举足轻重。
   曾几何时,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抱团集聚,在全省各地形成了数百个工业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
   宁波纺织、温州鞋革服装、绍兴织造印染、嵊州领带、诸暨织袜、上虞化工、富阳造纸、萧山化纤、温岭泵与电机、玉环汽摩配、长兴化纤、南浔电梯、临海机械电子……这些以制造业为支柱的“块状经济”,不仅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助力制造业优化升级、迈向中高端,浙江市场监管部门坚持打响质量“攻坚战”。
   去年,围绕114个特色产业,全省累计开展质量提升攻坚项目139个,攻克质量技术关键难题687个,一场场“质量变革”有力支撑着产业链现代化提升。
   标准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则为其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十大标志性产业链中,机器人、数字安防、网络通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已正式发布,智能家居、现代纺织、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标志性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编制稳步推进。
   以“浙江制造”标准为基础的“品字标”,作为整体反映、综合体现浙江优企精品先进形象的区域公共品牌,不断释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效能。
   受其驱动,诸多块状经济产业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越来越多企业质量管理逐渐完善,质量标准人才不断充实,产品品质稳步提升。
   珠玉在前。今年2月,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省市场监管局再出深化 “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新政——
   明确将通过建立 “事前谋划、事中培育、事后评价”的“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新路径,改革“标准+认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信用保证(监管)”等多途径品牌评价模式,把“浙江制造”品牌打造成品质卓越、技术自主、管理先进、美誉度高、竞争力强、市场和社会公认的优质浙江企业和产品的区域公共品牌。
   到2025年,实施推广“浙江制造”标准4000项,发展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企业2000家,每年新增“浙江制造”品牌企业300家,“浙江制造”质量、标准、知识产权竞争力全面增强,形成一批质量卓越、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知名品牌和一流企业,以“品字标”、政府质量奖、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等为主要代表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体系全面形成。
   品牌之外,聚焦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建设,浙江则主动构建统筹协调、协同高效、开放共享的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体系。
   依托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创新服务综合体,在全省布局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质量服务 “一站集成、全时在线、触手可及”,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供强力支撑。

   “产业没有天花板。最先感知市场、产业变化的企业,纷纷跳出传统路径依赖,加紧补上原本不足的‘短板’。”
登峰,一步步接近
   政策层面利好不断,借着“东风”,春天里的“浙江制造”正朝着智能制造、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方向步步登攀。
   按照 “绿色高端、世界领先”标准,绍兴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之际,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成功创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视觉四大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昔日的“酒缸、酱缸、染缸”转变成今日的“芯片、药片、刀片电池”。
   位于浙北的湖州,积极布局八大新兴产业,做优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合金特材3条“强链”,延长工程机械、光电通信及半导体、数控机床3条“短链”,壮大生物医药、地理信息2条“新链”。
   在温州,通过推进千企智能化改造工程,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生产、研发、设计等领域的应用,鞋革、服装、工业电气、汽摩配、泵阀、印刷等一批传统制造业向着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迈进。
   春江水暖鸭先知。
   “产业没有天花板,有天花板的是裹足不前的思维。”最先感知市场、产业变化的企业们,也纷纷跳出传统路径依赖,加紧补上原本不足的“短板”。
   眼下,德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4.0智慧工厂里,通过信息化、物联网化、智能化高度融合,可将制造过程中每个车间、每台设备、每个检测结果进行实时采集,实现产品从生产加工、检测、入库、派单甚至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由此,德意实现了更高质量、更稳健的增长,不仅释放人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产能比原先提高了3到4倍,而且促进了一大批以节能、环保、高效为主导的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全球每7台冰箱,就有1台用加西贝拉压缩机。通过设备更新,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每10秒能生产一只变频电机定子,低能耗设备比原有设备节能30%以上。
   以MES系统 (制造执行系统)为核心的加西贝拉数字化工厂平台,向上连接ERP等信息化系统,可实时监控投入、产出、合格率、直通率等指标,实现工艺、流程、订单等数据共享共通,有效提升整体柔性制造效率和数字化水平。
   主动链接“智造”、拥抱变革的浙江新世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已拥有7项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外观专利。
   作为防盗门企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引领者,其加速推动自身结构转变——
   从过去研发更精密、快速、便宜的机器来撬动增长,转变为致力于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自动化和数字化相结合,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一对一的精细化集成解决方案。
   “我们每年会把利润的5%投入到研发当中,和诸多高校、第三方机构达成产学研合作,进行新产品开发。”负责人张荣华说,产品不断往高端走,设备也要不断升级来适应这种变化。
   方向对了,每走一步都是进步。在他看来,“既然方向对了,更要大胆迈开步子朝前走,有风的话,还可以奔跑起来。”(《市场导报》2月28日3版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