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于城市大街小巷的小作坊,承载着人们对地方特色美食的独特记忆,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味道”,也是众多家庭赖以谋生的唯一手段,关乎群众大民生。自2015年以来,杭州市局持续深化小作坊综合治理并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历经从“五要”到“5S”到“五化”的蝶变。2023年,以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山区26县和农村地区阳光食品作坊”创建为契机,通过流程再造、模式重塑、帮扶加力等,全域推进食品小作坊“五化”改造提升,以小作坊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赋能加速。截至目前,杭州市共有在产小作坊1227家,全市“5S”管理食品作坊216家,“阳光作坊”205家,文化特色作坊76家,食品小作坊园区2个,集聚式共富工坊11家。
一、抓机遇聚合力,主动融入中心工作
小作坊治理需要多部门综合施策,主动融入全市中心工作,从根本上扭转小作坊治理被动、反复的局面。一是融入乡村振兴。针对小作坊普遍存在私搭乱建、违规排放污水、生产场所条件差等问题,主动融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大决策大行动,借势推进。如富阳局借富阳区开展“三美”建设、场口镇开展“国家级小城镇建设”契机,与镇政府联合发文开展土烧酒小作坊整治,探索出一条政府支持、部门引导、综合整治提升的有效途径。二是融入共富建设。针对小作坊经济条件差、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主动融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大环境大背景,各地抓住机遇,争取当地政府出台培育扶持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发食品小作坊业主创业创新活力。如桐庐局争取当地政府投资400万元,打造新合乡索面小作坊集聚园区,获评桐庐县星级共富工坊。三是融入民生实事。小作坊维系大民生,主动融入“民生实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大民生大工程。2023年“阳光作坊”纳入省民生实事项目。同时,精准对接、精准服务西湖龙井茶、桐庐索面等食品加工非遗保护项目,引导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人开办食品小作坊,使其生产规模扩大化、产业化。
二、抓改革重实效,持续推动数智监管
在“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下,杭州从示范、品牌、区域等多维度,推动食品小作坊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集聚,形成集约优势。一是产业园区集聚效应突显。临平亚多腌腊制品加工园区,由区政府出资4500万元建成标准厂房,将乔司一带具备条件的肉制品加工小作坊采取合作转移、入园集聚的办法,统一到园区进行生产,实行“九统一”管理,目前已聚集26家企业。依靠互联网技术,在小作坊生产加工区、洗手消毒区、成品储存区等多个关键位置安装摄像头,并在其销售摊位上方安装视频显示器,消费者即可实时查看该作坊的生产加工过程,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监管。园区年产值从2014年建园之初的不到1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5亿元,并创造了900余个就业岗位。二是阳光作坊创建不断深化。2015年,在建德市试点阳光作坊建设工程,从2017年起,进行全市推广,目前阳光作坊已在各区县市全面铺开,打造了一批阳光作坊样板。2023年,按照省局创建标准,全市新打造阳光作坊50家。其中,富阳区龙门镇洪牛堂通过“阳光作坊”改造不断提升作坊产能,显著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年产值达到近500万元,比2019年提高了4倍,成为富阳龙门地区卤味作坊的标杆。三是全程追溯管理稳步推进。通过“浙食链”系统录入从采购、加工到销售等全环节的数据信息,最终生成GM2D浙食链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产品外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查看企业信息、产品信息以及加工场所实时画面等内容,实现扫一码知全貌,倒逼小作坊规范生产,从源头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三、抓提升再创新,探索打造“1+N”模式
以民生实事项目为契机,聚焦传统产业发展,打破“作坊集聚”的概念,以“园区+农户”的模式,创新探索“1+N”模式。2022年,率先在桐庐县试点,以1个索面园区,辐射带动周边N个家庭作坊,实施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原料、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一是持续助力共同富裕。自园区建成投产以来,利用现代化设施集中生产,打破农户零散制作的季节限制,实现全年持续生产,年产量达1000余吨,较去年增加35%,解决就业1000余人,从业人员的人均工资较去年增加2.1万元。工坊带动周边几百家索面小作坊规范生产,环境卫生明显改善、食品安全显著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2023年获批省级“非遗工坊”、桐庐县星级共富工坊、杭州市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第三批试点单位。二是非遗工坊和旅游产业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国家“非遗工坊”主阵地作用,将索面产业与新合金萧支队“一馆十址”、古建筑群、龙吟谷水上乐园、马卡龙亲子营地、天龙九瀑等文旅资源串点成线,变非遗亮点为乡村旅游景点,变土特产为旅游商品。投资6000万元的壶源溪休闲旅游度假项目(一期)已于2022年7月正式开园,游客日均超1500人,辐射带动周边28家民宿及农家乐,并带动当年索面销售12万斤。三是多点宣传打响品牌。与属地乡政府一起合力协作,协助拍摄《桐庐索面 新合味道》美食纪录片,获央视《探索发现·家乡至味(秋季篇)》栏目专题报道。浙江卫视《美丽浙江》《党建好声音》及杭州日报《乡遇有食》等栏目也多次对新合索面作专题报道。目前已启动《灿烂新合·索面文化》(暂定名)书籍编撰工作,进一步展现新合索面美食文化中蕴含的风土人情。
散落于城市大街小巷的小作坊,承载着人们对地方特色美食的独特记忆,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味道”,也是众多家庭赖以谋生的唯一手段,关乎群众大民生。自2015年以来,杭州市局持续深化小作坊综合治理并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历经从“五要”到“5S”到“五化”的蝶变。2023年,以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山区26县和农村地区阳光食品作坊”创建为契机,通过流程再造、模式重塑、帮扶加力等,全域推进食品小作坊“五化”改造提升,以小作坊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赋能加速。截至目前,杭州市共有在产小作坊1227家,全市“5S”管理食品作坊216家,“阳光作坊”205家,文化特色作坊76家,食品小作坊园区2个,集聚式共富工坊11家。
一、抓机遇聚合力,主动融入中心工作
小作坊治理需要多部门综合施策,主动融入全市中心工作,从根本上扭转小作坊治理被动、反复的局面。一是融入乡村振兴。针对小作坊普遍存在私搭乱建、违规排放污水、生产场所条件差等问题,主动融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大决策大行动,借势推进。如富阳局借富阳区开展“三美”建设、场口镇开展“国家级小城镇建设”契机,与镇政府联合发文开展土烧酒小作坊整治,探索出一条政府支持、部门引导、综合整治提升的有效途径。二是融入共富建设。针对小作坊经济条件差、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主动融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大环境大背景,各地抓住机遇,争取当地政府出台培育扶持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发食品小作坊业主创业创新活力。如桐庐局争取当地政府投资400万元,打造新合乡索面小作坊集聚园区,获评桐庐县星级共富工坊。三是融入民生实事。小作坊维系大民生,主动融入“民生实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大民生大工程。2023年“阳光作坊”纳入省民生实事项目。同时,精准对接、精准服务西湖龙井茶、桐庐索面等食品加工非遗保护项目,引导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人开办食品小作坊,使其生产规模扩大化、产业化。
二、抓改革重实效,持续推动数智监管
在“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下,杭州从示范、品牌、区域等多维度,推动食品小作坊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集聚,形成集约优势。一是产业园区集聚效应突显。临平亚多腌腊制品加工园区,由区政府出资4500万元建成标准厂房,将乔司一带具备条件的肉制品加工小作坊采取合作转移、入园集聚的办法,统一到园区进行生产,实行“九统一”管理,目前已聚集26家企业。依靠互联网技术,在小作坊生产加工区、洗手消毒区、成品储存区等多个关键位置安装摄像头,并在其销售摊位上方安装视频显示器,消费者即可实时查看该作坊的生产加工过程,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监管。园区年产值从2014年建园之初的不到1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5亿元,并创造了900余个就业岗位。二是阳光作坊创建不断深化。2015年,在建德市试点阳光作坊建设工程,从2017年起,进行全市推广,目前阳光作坊已在各区县市全面铺开,打造了一批阳光作坊样板。2023年,按照省局创建标准,全市新打造阳光作坊50家。其中,富阳区龙门镇洪牛堂通过“阳光作坊”改造不断提升作坊产能,显著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年产值达到近500万元,比2019年提高了4倍,成为富阳龙门地区卤味作坊的标杆。三是全程追溯管理稳步推进。通过“浙食链”系统录入从采购、加工到销售等全环节的数据信息,最终生成GM2D浙食链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产品外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查看企业信息、产品信息以及加工场所实时画面等内容,实现扫一码知全貌,倒逼小作坊规范生产,从源头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三、抓提升再创新,探索打造“1+N”模式
以民生实事项目为契机,聚焦传统产业发展,打破“作坊集聚”的概念,以“园区+农户”的模式,创新探索“1+N”模式。2022年,率先在桐庐县试点,以1个索面园区,辐射带动周边N个家庭作坊,实施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原料、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一是持续助力共同富裕。自园区建成投产以来,利用现代化设施集中生产,打破农户零散制作的季节限制,实现全年持续生产,年产量达1000余吨,较去年增加35%,解决就业1000余人,从业人员的人均工资较去年增加2.1万元。工坊带动周边几百家索面小作坊规范生产,环境卫生明显改善、食品安全显著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2023年获批省级“非遗工坊”、桐庐县星级共富工坊、杭州市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第三批试点单位。二是非遗工坊和旅游产业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国家“非遗工坊”主阵地作用,将索面产业与新合金萧支队“一馆十址”、古建筑群、龙吟谷水上乐园、马卡龙亲子营地、天龙九瀑等文旅资源串点成线,变非遗亮点为乡村旅游景点,变土特产为旅游商品。投资6000万元的壶源溪休闲旅游度假项目(一期)已于2022年7月正式开园,游客日均超1500人,辐射带动周边28家民宿及农家乐,并带动当年索面销售12万斤。三是多点宣传打响品牌。与属地乡政府一起合力协作,协助拍摄《桐庐索面 新合味道》美食纪录片,获央视《探索发现·家乡至味(秋季篇)》栏目专题报道。浙江卫视《美丽浙江》《党建好声音》及杭州日报《乡遇有食》等栏目也多次对新合索面作专题报道。目前已启动《灿烂新合·索面文化》(暂定名)书籍编撰工作,进一步展现新合索面美食文化中蕴含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