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导报】山乡杜泽,绿浪翻涌好“丰”景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3-07-04 09:30 字体:[      ]浏览次数:( )

   微风拂过,衢州市衢江区杜泽镇茭阳家庭农场的种植基地里,沙沙作响的茭叶翻腾出一道道绿浪,远处田埂上,立着一块醒目的“浙江省茭白绿色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基地”牌子。
   “我们的茭白,刚刚走进了盒马鲜生。”指着面前郁郁葱葱的茭白田,农场负责人徐进笑着说。阳光下,一张晒得黝黑的脸上,绽放出喜悦。
   在杜泽,来自铜山源水库的低温水,滋养出了白嫩的茭白。当地把这一片出产的茭白,称为“美人腿”。
   作为农业主导产业,茭白在杜泽有着几十年种植历史,现规模已达3000余亩。2021年底,“杜泽茭白”被核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衢江首个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的产品。
   如今,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让“杜泽茭白”这一地域品牌在市场上逐渐打响,与盒马鲜生平台的合作,则开启了茭白销售新时代。
   这个独具特色的富民产业,还为周边村镇提供了8000多个就业岗位,让越来越多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在绿色沃野上,奏出了一首首关于共富的“茭”响曲。


   “申请注册‘茭阳’商标,联合衢江区标准化与品牌研究院、衢江区放心农业服务中心等起草《杜泽茭白》团体标准,让茭白品质拥有了多重‘保险’。”
绿野“茭”梦


   “尝尝,我们的茭白可以生吃,味道鲜甜。”从茭田里拔出,轻轻剥去绿衣,徐进把若干白嫩的茭白递到了我们手中。他身后的种植基地里,一米多高的茭白叶随风荡漾,泛起层层波浪,犹如无垠“海洋”。
   徐进的茭阳家庭农场,拥有160亩茭白田,是当地有名的种茭大户。这段时间,正值夏茭上市,农场里一派繁忙景象——
   紧挨着茭田的粗加工点内,工人们将采收上来的一捆捆茭白熟练地整理、去壳、切根后装袋,这些茭白,当天就会出现在盒马门店的货架上。
   茭白,是衢江的重要农产品,全区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
   “过去销往外地的量不大,大多通过茭白‘经纪人’收购进入本地农批市场,牵手‘盒马’后,销量大了,供应量也稳定了。”徐进说。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美人腿”都能摆上盒马的货架。据悉,在盒马售卖的茭白,每份一般不超过3根,一根重量不能低于120克。
   为了符合要求,在粗加工时,茭白的头尾要全部切掉,长度控制在32厘米左右,叶子要剥至最后一层,并且,外观上不能有疤痕、不能有碰伤,颜色不能见黄。
   “他们对质量要求高,还要考虑保鲜,确保售卖时是刚摘下的口感。”徐进介绍,刚摘下的茭白,只要不剥叶,可以保存很久,一旦精加工后分装,就要冷藏。为了确保产品符合要求,相关工序都在常年16摄氏度的冷藏车间进行。
   据悉,作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表皮光滑、光亮,肉质莹白如玉,口感鲜嫩、细脆略带甘甜的“杜泽茭白”在市场上一直深受消费者欢迎。
   之于徐进,因了杜泽茭白的声名渐起,他的绿野“茭”梦也一步步照进现实。
   时光回溯到11年前。彼时,还在宁波打拼的他在当地建立了一家电子器械厂,并由此积累了创业经验和第一桶金。看到家乡杜泽的变化和发展后,心系桑梓的徐进决定回乡创业。
   “我出生在农村,父亲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茭白,在绿油油的茭田里劳作的场景一直烙印在我的记忆里。”2015年8月,在跟父亲学习茭白种植技术两年后,他在杜泽镇桥王村投资建造了茭阳家庭农场。
   为了种出好茭白,徐进选择在选种和种植技术上深耕。去年,茭阳家庭农场120亩茭白种植基地被列入浙江省蔬菜技术创新与服务推广团队示范基地,其茭白新品种和配方施肥、病虫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成为全省示范推广内容。
   在衢州市衢江区市场监管局的助力下,他还给自产茭白申请注册了“茭阳”商标,并联合衢江区标准化与品牌研究院、衢江区放心农业服务中心等起草《杜泽茭白》团体标准,让茭白品质拥有了多重 “保险”。
   “我们一年有夏茭、秋茭两季,供应期长达8个月。”徐进表示。
   除了杜泽,眼下,他还在广东兴宁打造了220亩茭白种植基地,为扩大杜泽茭白影响力,打开更大销路作出新的尝试。


   “一方面积极打造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生产技术规程、产品标准等,提升杜泽茭白品牌、品质、效益,推动其走出浙江、走向全国。”
赋能“加码”


   徐进的茭阳家庭农场,是杜泽茭白树品牌、拓市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衢江区以实施农业标准化、生态现代化为目标,围绕“高效、生态、现代、放心”主线,全力打造茭白产业矩阵。仅杜泽镇,就有茭白专业合作社5家、规模生产主体15家、家庭农场散户200余家。
   立足深挖辖区地域特色品牌,当地一直以提升茭白品牌附加值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发展壮大。
   “我们坚持打造‘国家地理标志+区域公共品牌+企业特色品牌’的品牌赋能体系。”对此,衢江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1年底,“杜泽茭白”被核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衢江首个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的产品。由此,当地开启了 “政府+地理标志+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
   市场监管部门对有意向使用“杜泽茭白”商标的种植户提前进行审核、把关,并对后续品牌申请、使用、管理予以规范。同时,积极发挥衢江区茭白产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的作用,引导茭白种植大户规范地理标志运作,推动地理标志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方面,积极打造品牌,另一方面,则通过制定生产技术规程、产品标准等,提升杜泽茭白品牌、品质、效益,推动其走出浙江、走向全国。
   坚持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到有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还在提升服务水平上不断发力。
   疫情期间,部分农户的茭白销售陷入低迷。然而,种植前期又需要肥料、农药、人工、大棚设施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如何破解融资难题?了解上述情况后,衢江区局根据政策联系银行,创新开发出“茭白贷”业务,主动为相关经营主体解决资金需求。
   此间,其还通过“浙江知识产权在线”平台,结合线下入户进村座谈等精准指导,形成多维培育模式,普及商标使用常识,助力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如果没有市场监管部门牵线搭桥,我们不可能这么快打通盒马这条销路。”徐进说。
   今年3月,在衢江区市场监管局牵头下,茭阳家庭农场联合衢州迅鑫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取得了华东地区盒马线上线下门店的供应资格,随后,双方确定了货品规格、外包装等合作内容。
   从5月为盒马供货至今,一个多月时间里,杜泽茭白的销售情况喜人。
   “农场已经有60多吨高品质茭白销往华东地区近百家盒马门店,销售总额突破了150万元。”徐进说,接下来,在稳定华东市场的基础上,还会进一步谋划华南、华北市场盒马门店的供应,以期让更多人认识杜泽茭白、爱上杜泽茭白。


   “生长于水泽汀田,洁白如玉、鲜嫩水灵的它已然成为绿色沃野上的主角,指引着杜泽人在共富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越走越有劲。”
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这段时间,正值夏茭丰收。在茭阳家庭农场,每天天不亮,村民们就拿着小镰刀穿梭在一米多高的茭白地里收割,很快,一根根嫩白、成熟的茭白就被收入框中。
   刚出水的茭白长势喜人、叶绿身白、鲜嫩可口。“从外观上判断,茭白‘肚子’大、壳转白,一般就可以割了。”徐进说,茭白采收全靠人工,分拣、包装也需要大量劳力,自采摘期开始,每天来农场干活的当地村民至少有20多人。
   不仅如此,由于采用了大棚、露天两种种植方式,茭白的成熟时间有所不同,别的种植户夏茭基本一个月左右结束采收,他的农场则要从四月采到七月,这样一来,村民上岗就更加“稳定”了。
   “农场里的工人大部分来自周边几个村,每人每天工资100元到200元不等,一年下来平均能有3、4万元收入。”徐进称。
   每年收割季,村民曾爱姣都会到农场分拣、打包茭白。如今,这已成为她再熟稔不过的一桩技能。只听“咔唰”两声脆响,她娴熟地用镰刀将茭白修去多余叶片,按要求切割成一定长度,一节鲜嫩、“标准”的茭白就呈现在了眼前。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外出很难找到工作,现在不仅能赚到钱,空闲时还能照顾家里,真不错。”她说。
   因茭白而鼓起 “钱袋子”的,还有茭农阮秀辉。
   “以前零散种植没人上门收购,运到衢州农贸城,批发三四毛钱一斤还不好卖。”他说,这两年发展放心农业,杜泽茭白叫响了品牌,茭农得到实惠,销路打通了,价格也节节攀升。
   今年,茭白种植效益比以往有了明显提升。总体而言,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50%以上——这是从事茭白种植20多年的阮秀辉都没有见过的行情。
   他表示,年初天气偏冷,造成露天茭白生长偏缓,杜泽当地很多茭农就利用大棚覆膜技术确保茭白正常生长。因此,当杜泽茭白丰收上市,其他地方的茭白还未成熟,便成功抢到了市场的窗口期。眼下,阮秀辉种的20亩茭白,一季收入就有十几万元。
   据悉,作为茭白种植大镇,杜泽双季茭白占衢州茭白总面积95%以上,平均亩产5500斤左右,全年可为周边村镇提供8000多个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了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不过,在种好茭白这件事上,杜泽人的脚步从未停歇。
   最近,徐进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高收益”,通过多番市场调查后,他想到了“茭鳖共养”。
   “‘茭鳖共养’可减少茭白病虫害、提高茭白品质,在茭田放养的甲鱼与市场上的甲鱼相比,肉质也会更加鲜美。”徐进说,以品质树品牌、以养殖促种植,接下来,农场将走上一条产业“革新”之路。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几百年前,北宋大文豪苏轼诗中所说的 “菰”,指的就是茭白。
   如果说,古时的“菰”作为一种较为珍贵的食材尚显 “孤高”,那么眼下,生长于水泽汀田,洁白如玉、鲜嫩水灵的它们已然成为绿色沃野上的主角,指引着杜泽人在共富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越走越有劲。(《市场导报》6月30日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