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湖州举行,多项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
作为经济强省,浙江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早在2003年,湖州安吉就把每年3月25日定为生态日,这也是我国地方设立的首个生态日。及至2010年,浙江又成为全国首个设立生态日的省份,将每年6月30日确立为生态日。
一路走来,得益于绿色发展理念,浙江绘就了两条曲线——“金色”的曲线上,GDP从2002年的8003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77715亿元,增长近10倍;“绿色”的曲线上,同一时期内,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超过60%,水耗下降近90%。
此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更成为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行动。对市场监管部门而言,从以标准引领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到借力绿色认证推动消费转型、产业发展,向“绿”而行的步伐始终稳健而有力。
“从县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生态日的不断‘进阶’,体现的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以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生态日的“进阶”之路
夏日里,安吉余村草木蓊郁,满目青翠。一辆辆旅游大巴依然络绎不绝,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热情不减,兴致勃勃地打量着路边装修一新的民宿、农家乐。据统计,2022年,余村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
作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这个宜业宜居宜游的小山村就像一扇窗,映射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曾几何时,余村也遭遇过“成长的烦恼”。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水泥厂、矿山遍布,炸山开矿造成 “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走到举步维艰的转型路口时,正是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其搭上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将废弃的矿山和水泥厂改造为观光区,将毛竹、白茶和旅业叠加打造特色农产品,将农居变为特色农家乐和民宿,大量新型业态、网红事物相继在余村落地生根,让小小村庄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
选对了绿色发展路的余村,是一个缩影。
2003年,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思路的安吉尝试搭建平台和载体,以此引导全社会学习生态知识、强化生态理念、推动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将每年3月25日定为生态日,这也是我国地方设立的首个生态日。
7年后,发轫于安吉的生态日又上升到了省级层面。
2010年9月,浙江确定每年6月30日为全省生态日,成为全国首个设立生态日的省份。
在生态理念引领下,绿色逐渐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底色。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例,2022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较2002年下降超60%、近90%。
如今,从县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生态日的不断“进阶”,体现的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以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上,浙江先行先试,出台全国首个省级GEP核算标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陆域生态系统》,为衡量区域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了一把‘标尺’。”
用“标尺”,量出生态高质量
一个事实是,在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也成为各地区各部门的一场共同行动。
近年来,以标准引领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发力。
围绕推进乡村迭代升级,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
2006年,《生态村建设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发布实施,为美丽乡村标准化的全面铺开夯稳基石;
2014年,发布全国首个美丽乡村省级地方标准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用于指导全省美丽乡村建设;
2015年,由省标准院为主制定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素进行统一规范,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填补了标准体系与美丽乡村系统性建设的空白。
湖州安吉、嘉兴海盐等地则通过推进国家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工作,将其打造成“让美丽乡村建设有标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考”的重要载体。
除了美丽乡村,浙江还用标准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让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GEP一直是破题的关键。GEP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指的是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首先要厘清的问题,就是 “生态产品是什么、价值几何”。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早前,丽水即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在此基础上,浙江又先行先试,将“丽水标准”升级为“浙江标准”,出台全国首个省级GEP核算标准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GEP)核算技术规范陆域生态系统》,为衡量区域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了一把“标尺”。
得益于其引导,浙江各地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在制造业拓展的同时,将绿色认证向农业、服务业及社会治理等领域延伸,试点开展‘双碳’、美丽乡村、乡村民宿等认证,深化推进‘涉绿’认证评价制度融合,建立绿色低碳认证体系。”
绿色认证,为可持续发展“加码”
标准之外,还有绿色认证。
一直以来,绿色认证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之一,也是引导绿色消费、促进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推手和内生动力。
位于浙北的湖州,自2018年4月成功获批全国唯一绿色产品认证试点城市后,即全力打造绿色产品认证改革的样本。
其在推进全国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体系上主动探索和实践,构建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政策保障、采信推广和绩效评估五大体系,为全国绿色产品认证助力绿色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湖州经验”。
在这里,绿色产品认证不仅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还不断提升绿色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获得感,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的企业80%以上获得了绿色信贷优惠,65%的企业年销售额实现超过10%的增长。
“每件无染色羊绒衫可节约10克染料、0.3度电、85升水,成千上万件算下来,不是一笔小数目。”湖州珍贝羊绒制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产品不仅帮助公司节能降耗,凭借对皮肤无刺激的特性,其在市场上也大放异彩,为公司开拓了新蓝海。
像珍贝羊绒一样成为绿色产品认证践行者和受益者的企业,全省还有很多。
浙江全面启动了绿色认证集成改革和“双碳”认证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推进绿色产品认证工作的意见,诸多市、县配套出台绿色认证激励措施,形成可持续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
此间,市场监管部门还会同建设、经信等部门制定出台绿色建材认证实施方案,推动绿色建材下乡,与商务部门推动将绿色产品获证企业纳入“同线同标同质”工程,与邮政部门共同推进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促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在制造业拓展的同时,浙江还将绿色认证向农业、服务业及社会治理等领域延伸,试点开展“双碳”、美丽乡村、乡村民宿等认证,深化推进“涉绿”认证评价制度融合,建立系统科学、集成创新、开放合作、数字赋能的绿色低碳认证体系,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市场导报》8月22日3版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