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创新小作坊治理模式 以舌尖经济促共同富裕
来源: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日期: 2024- 08- 12 08: 36
字体:[
]

近年来,宁波市局聚焦舌尖安全“小切口”,以标准化、园区化、文旅化、数字化、阳光化“五化”目标为牵引,积极探索食品小作坊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食品小作坊规范设立帮扶指引,先后培育省政府民生实事阳光食品小作坊158家,食品小作坊集聚园区7个,联合市工商联打造全省首批5家光彩共富坊,12家食品小作坊实现“个转企”提升。今年4月,全省光彩共富坊现场会在宁波召开,推广宁波经验。

一、数字赋能强服务,激发小作坊提升新动能

针对食品小作坊筹建涉及面广、整体提升难度大等实际,坚持变革创新、数字赋能,在全省率先制定市食品小作坊规范设立帮扶指引,积极打造标准化加工场所VR场景。如,宁海以糕点、白酒等2类小作坊标准化提升为重点,进一步拓宽新设小作坊线上指导覆盖面。

一是打造标准化3D样板间。依据省食品小作坊规范标准,运用VR全景技术立体化展示食品小作坊标准样板间,帮助新设小作坊完善平面图纸设计,优化车间布局,改进工艺流程,有效降低投资成本。

二是创新沉浸式培训模式。自2023年以来,在宁海试点的基础上,运用VR全景云指导视频,深入开展食品小作坊情景化沉浸式教育,提供个性、适需、灵活的学习模式,大大缩减了以往线下培训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三是拓展增值型审批服务。在VR全景视频中加入食品小作坊受理条件、申报所需材料、办理流程等要件内容,申请人只需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就可以快速准确完成开办全流程,打破了传统审批模式的限制,推动审批工作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的跃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二、整治监管强品质,助力小作坊焕发新生机

食品小作坊治理难在基础、重在长远,宁波坚持“以改促治”,把规范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食品安全监管重点任务,一体部署、同向推进。

一是大力实施培优行动。以省政府民生实事阳光食品作坊创建为牵引,引导食品小作坊实施5S现场管理,积极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优质小作坊。近两年来,全市先后建成实施5S现场管理的食品小作坊126家,今年正在创建74家。慈溪、余姚发挥定点屠宰集聚优势,就近建成了统一规范的白切熟牛肉小作坊集聚园区,形成了产业联动的新优势。

二是持续开展改造行动。针对部分有整改意愿的老旧破食品小作坊,以及卤肉、麻糍、豆制品等区域特色食品小作坊,加大升级改造力度,推动由“低小散、脏乱差”向“小而精、名特优”转变,从而起到示范带动、分批提升、全面规范的效果。治理期间全市共整改提升各类食品小作坊165家,其中象山探索实施“卤肉一件事”集成改革,47家卤肉小作坊实现“品质齐升”。

三是深入推进清查行动。一方面,注重以智促管。搭建全市食品安全监管业务平台,一户一档”全面建立全市1640家食品小作坊监管台账。北仑建立辖区小作坊专属电子监管码,一码集成食品安全多维度数据,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坚持以法促规。加大违法打击力度,对经营环境差且不愿整改或无法整改的食品小作坊及无证加工窝点,坚决予以关停取缔。2023年,关停整改无证食品小作坊及加工窝点共45家,其中余姚结合榨菜腌制池治理行动,取缔榨菜加工小作坊7家,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三、深度融合促共富,打造小作坊共富新图景

为更好地凝聚共富建设的合力,坚持部门协同、产业联合、山海协作,多措并举推动“食安助富”,以农副产品深加工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撬动全链条“舌尖经济”,全方位助力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一是深挖文旅融合潜力。因地制宜推动食品小作坊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以坊带旅、以旅促坊”发展新模式,打造一批具有区域文旅特色食品小作坊,进一步打响了“奉化溪口千层饼”“宁海胡陈麻糍”“海曙高桥长面”等当地品牌知名度,推动食品小作坊从“加工价值”向“品牌价值”“文化价值”的转变提升。近两年来,全市已建成具有文旅特色的食品小作坊60家,今年还有40家正在创建过程中。

二是深化共富工坊建设。联合市委统战部、工商联、乡镇街道、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部门和单位,协同打造新型富民工坊,构建“农产品+合作社+小作坊”全链条深加工模式,进一步拓展乡村产业增值增效空间,较好地形成了“共富经济圈”,首批宁海、奉化、海曙等三地5家共富工坊已建成投产,有效实现农村产业联农带富。

三是精准实施指导帮扶。依托“共享实验室”和“品牌指导站”,通过“点对点”督导、“手把手”规范、“面对面”帮促等方式提供隐患排查、产品检验、人员培训、品牌指导等帮扶服务。镇海、奉化等地在食品小作坊集聚园区打造共享实验室,为园区内及周边食品小作坊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对硬件基础较好、规模相对较大、销售面较广的食品小作坊,积极引导其进行“个转企”,实现由“粗放加工”作坊向“精细生产”企业的跨越式提升。2023年以来,全市共有12家食品小作坊升级为食品生产企业。

宁波创新小作坊治理模式 以舌尖经济促共同富裕

来源: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日期: 2024- 08- 12 08: 36 字体:[ ] 浏览次数:( )

近年来,宁波市局聚焦舌尖安全“小切口”,以标准化、园区化、文旅化、数字化、阳光化“五化”目标为牵引,积极探索食品小作坊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食品小作坊规范设立帮扶指引,先后培育省政府民生实事阳光食品小作坊158家,食品小作坊集聚园区7个,联合市工商联打造全省首批5家光彩共富坊,12家食品小作坊实现“个转企”提升。今年4月,全省光彩共富坊现场会在宁波召开,推广宁波经验。

一、数字赋能强服务,激发小作坊提升新动能

针对食品小作坊筹建涉及面广、整体提升难度大等实际,坚持变革创新、数字赋能,在全省率先制定市食品小作坊规范设立帮扶指引,积极打造标准化加工场所VR场景。如,宁海以糕点、白酒等2类小作坊标准化提升为重点,进一步拓宽新设小作坊线上指导覆盖面。

一是打造标准化3D样板间。依据省食品小作坊规范标准,运用VR全景技术立体化展示食品小作坊标准样板间,帮助新设小作坊完善平面图纸设计,优化车间布局,改进工艺流程,有效降低投资成本。

二是创新沉浸式培训模式。自2023年以来,在宁海试点的基础上,运用VR全景云指导视频,深入开展食品小作坊情景化沉浸式教育,提供个性、适需、灵活的学习模式,大大缩减了以往线下培训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三是拓展增值型审批服务。在VR全景视频中加入食品小作坊受理条件、申报所需材料、办理流程等要件内容,申请人只需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就可以快速准确完成开办全流程,打破了传统审批模式的限制,推动审批工作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的跃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二、整治监管强品质,助力小作坊焕发新生机

食品小作坊治理难在基础、重在长远,宁波坚持“以改促治”,把规范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食品安全监管重点任务,一体部署、同向推进。

一是大力实施培优行动。以省政府民生实事阳光食品作坊创建为牵引,引导食品小作坊实施5S现场管理,积极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优质小作坊。近两年来,全市先后建成实施5S现场管理的食品小作坊126家,今年正在创建74家。慈溪、余姚发挥定点屠宰集聚优势,就近建成了统一规范的白切熟牛肉小作坊集聚园区,形成了产业联动的新优势。

二是持续开展改造行动。针对部分有整改意愿的老旧破食品小作坊,以及卤肉、麻糍、豆制品等区域特色食品小作坊,加大升级改造力度,推动由“低小散、脏乱差”向“小而精、名特优”转变,从而起到示范带动、分批提升、全面规范的效果。治理期间全市共整改提升各类食品小作坊165家,其中象山探索实施“卤肉一件事”集成改革,47家卤肉小作坊实现“品质齐升”。

三是深入推进清查行动。一方面,注重以智促管。搭建全市食品安全监管业务平台,一户一档”全面建立全市1640家食品小作坊监管台账。北仑建立辖区小作坊专属电子监管码,一码集成食品安全多维度数据,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坚持以法促规。加大违法打击力度,对经营环境差且不愿整改或无法整改的食品小作坊及无证加工窝点,坚决予以关停取缔。2023年,关停整改无证食品小作坊及加工窝点共45家,其中余姚结合榨菜腌制池治理行动,取缔榨菜加工小作坊7家,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三、深度融合促共富,打造小作坊共富新图景

为更好地凝聚共富建设的合力,坚持部门协同、产业联合、山海协作,多措并举推动“食安助富”,以农副产品深加工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撬动全链条“舌尖经济”,全方位助力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一是深挖文旅融合潜力。因地制宜推动食品小作坊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以坊带旅、以旅促坊”发展新模式,打造一批具有区域文旅特色食品小作坊,进一步打响了“奉化溪口千层饼”“宁海胡陈麻糍”“海曙高桥长面”等当地品牌知名度,推动食品小作坊从“加工价值”向“品牌价值”“文化价值”的转变提升。近两年来,全市已建成具有文旅特色的食品小作坊60家,今年还有40家正在创建过程中。

二是深化共富工坊建设。联合市委统战部、工商联、乡镇街道、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部门和单位,协同打造新型富民工坊,构建“农产品+合作社+小作坊”全链条深加工模式,进一步拓展乡村产业增值增效空间,较好地形成了“共富经济圈”,首批宁海、奉化、海曙等三地5家共富工坊已建成投产,有效实现农村产业联农带富。

三是精准实施指导帮扶。依托“共享实验室”和“品牌指导站”,通过“点对点”督导、“手把手”规范、“面对面”帮促等方式提供隐患排查、产品检验、人员培训、品牌指导等帮扶服务。镇海、奉化等地在食品小作坊集聚园区打造共享实验室,为园区内及周边食品小作坊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对硬件基础较好、规模相对较大、销售面较广的食品小作坊,积极引导其进行“个转企”,实现由“粗放加工”作坊向“精细生产”企业的跨越式提升。2023年以来,全市共有12家食品小作坊升级为食品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