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发人:郑宇民
省委、省政府、国家工商总局:
2007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整体呈现繁荣、兴旺态势。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方面狠抓重点市场提升发展,围绕“整合、改造、创新、提升”这一主线,不断完善市场基础设施,拓展经营模式、交易方式和服务功能,市场发展步入快车道。另一方面狠抓商品市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加强市场信用建设,市场经营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一、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
在我省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背景下,全省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形势总体良好,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96家,比2006年增加32家,总成交额达9325.2亿元,比2006年增长13.1%。全省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达到574家,新增36家。其中超十亿元市场133家,新增8家;超百亿元市场15家,新增2家。今年重新认定的118家省重点和区域重点市场,全年成交额达5194.2亿元,其中28家省重点市场成交额3067.4亿元,分别占全省商品交易市场总交易额的55.7%和32.9%,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
(一)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龙头市场领跑全国。2007年,全省3490家消费品市场总成交额达5215.14亿元,同比增长7.3%。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348.37亿元,同比增长10.58%,连续十七年居全国商品交易市场之首。绍兴中国轻纺城、绍兴钱清中国轻纺原料城、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等一批消费品批发市场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势头,成交额分别达到332.18亿元、242.8亿元和98.04亿元,同比增长10.3%、23.01%和13.73%。以零售为主的海宁皮革城去年成交额达52.8亿元。
(二)生产资料市场增长势头强劲,原材料价格波动明显。2007年,全省565家生产资料市场受原材料价格影响,总成交额进一步放大,达4058.5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钢材、塑料、液体化工等受价格上涨影响较大。钢材市场去年成交量1935.6万吨,成交额923.1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0.3%和12.2%。全年价格呈明显上升趋势,如宁波华东物资城螺纹钢、热扎中厚板价格分别从年初3400元/吨和4600元/吨上涨到4330元/吨和5300元/吨,涨幅分别达27%和15%。建筑装饰材料市场交易额增长较快,去年成交额214.89亿元,同比增长18.57%。其中作为资源型产品的地板,如复合板、杉木板、细木工板和集成板价格分别较2006年提高10%、8%和8%。塑料市场价格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推动全面上涨。余姚中国塑料城2007年成交额280亿元,同比增长16%。船舶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我省主要舟山船用商品市场、浙江船舶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共37.9万元,同比增长15.4%。
(三)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稳中有升,商品价格波动倍受关注。2007年,我省2212家农副产品市场总成交额1907.5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301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00.59亿元,同比增长9.2%。百姓日常食用的猪肉、食用油、禽蛋、米面市场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从而带动了蔬菜市场成交额的大幅放量,达173.4亿元,同比增长19.8%。
——猪肉受市场供求关系、饲料价格上涨和生猪疫病等因素影响,全年价格上涨明显。到目前为止,我省猪肉价格从4月中旬开始上涨,批零价格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四季度全省猪肉进入销售旺季,各地均价已稳定在28-30元/公斤。嘉兴荷花堤农贸市场去骨猪肉平均价格由3月份最低的17.6元/公斤上涨至12月底的29元/公斤,涨幅64.8%。温州广利农贸市场12月底精瘦肉、肋条肉价格分别达到26元/公斤和30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39.8%和36.4%。
——食用油成为今年价格上涨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受国际油菜籽种植面积减少、国内国际大豆减产等影响,去年全省油脂油料类市场成交量温和上涨,成交额涨幅明显,达63.5亿,同比增长17%。一季度起,我省食用油批发市场价格上涨,并逐渐波及超市和农贸市场等零售终端,并开始出现一周一涨的现象。到07年底,杭州市场一级大豆油、四级菜油价格全年涨幅达到32%-50%。湖州长兴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一级大豆油、四级菜油批发价格分别达到12元/公斤和11元/公斤,均突破1995年历史最高价。
——禽蛋类受饲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和猪肉价格上涨的拉动,上半年价格一路走高,绍兴、台州、丽水等市区农贸市场鸡蛋价格一度冲高到9元/公斤。受其影响市民消费量开始减少,市场成交量出现下降,2007年全省家禽、鲜蛋市场成交量同比分别下降了15.1%和28.6%。下半年禽蛋价格回落并趋于稳定,如丽水市府前农贸市场活鸡价格稳定在18元/公斤,同比增长28%;绍兴市大江农贸市场鸡蛋价格稳定在7.8元/公斤,同比上涨5.4%。
——粮食类整体价格震荡中温和上扬。受国家实施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等政策的有效调控和晚稻丰收的影响,2007年我省粮食类市场成交量、成交额稳中有涨,分别达到825.65万吨和240.8亿元,同比增长7.6%和15%。金华本地晚米价格由年初的2450元/吨上涨至年末的2620元/吨,同比上涨6.9%。台州零售市场晚籼米价格为2.8元/公斤,同比上涨7.7%。
二、以改造促发展,市场升级换代成效明显
为促进我省商品市场发展,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真贯彻浙江省重点市场提升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培育和指导市场发展职能,积极引导,强力助推,市场改造提升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一)高度关注民生,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全面展开。在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工商部门积极引导,按照星级文明规范市场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的全面实施我省农贸市场改造工程。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完成改造提升的农贸市场276个,其中新建和整体改造的农贸市场226个,投入改造资金9.6亿元。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金华、衢州、台州、丽水等市政府都已出台相关规划,并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扶持,有力推动了全省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其中杭州市改造力度最大,市政府规划用三年时间,总投入1.8亿元,完成对市区内103家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市、区财政分别按改造投资额的35%给予补助。2007年,改造完毕77家,正在改造12家,市财政已核拨农贸市场改造资金3280万元。温州市在工商部门牵头下,拟用3年时间完成城区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工作,目前改造农贸市场29个,投入资金4864万元。衢州市对全市34家农贸市场,计划改造提升25家,重建7家,关停2家。目前已完成新建、重建市场8家,共投入建设资金7900万元,其中政府投入改造资金3139万元。全省改造后的农贸市场焕然一新,得到了百姓的普遍称赞和政府的高度评价,引起了各类媒体的关注。
(二)重点龙头引领,专业市场高位提升发展。2007年,新认定的28家省重点市场和90家区域性重点市场率先引领,共投入改造资金19.65亿元,有效推动了全省市场改造提升的进程。绍兴中国轻纺城以“打造国际纺织之都、建设现代商贸之城”为目标,投资2.9亿元,加快西交易区的改造。去年正式营业的中国轻纺城联合市场已成为其一个新的增长点。钱清中国轻纺原料城投资8亿元、建筑面积达29万平方米的新原料市场已基本建成,基本完成了传统交易区的改造,业态创新区、仓储物流区、配套服务区等新建工作也已全面展开,一个现代化的轻纺原料市场已现雏形。浙江诸暨珍珠市场整合现有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外资,投资16亿元进行市场整体改造。目前新建的“华东国际珠宝城”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投资1.29亿元,建成濮院羊毛衫交易中心,市场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提升。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投资1880万元的一期七区商铺改造工程已建设完成。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投资1亿多元的23层“中丝世贸中心”已全部建成。海宁家纺装饰城新开辟1.73万平方米的市场展示中心,引进经营户62户。投资7500万元的纺织原料交易中心工程也已全面开工。浙江石狮商贸城扩建提升工程全面实施,首期25万平方米的国际家居博览中心工程已于年底竣工并投入试运营。
(三)高度关注“三农”,农产品批发市场与时俱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省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去年我省部分农批市场为顺应农业发展需要,加快了改造提升步伐。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总投资约60亿元,规划用地402.9公顷,将杭州粮、油、鱼、肉、果、蔬等六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批发中转、物流配送、集中采购、跨区域贸易四大块主导业务,一座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农产品交易中心已基本建成。衢州粮食批发市场按照“四位一体”和“四散” 设计要求,充分利用公、铁、水联运条件,投资1.6亿元的新一代“浙西粮油交易中心”项目已积极展开。浙南茶叶市场以发展产地茶叶业为主要目标,积极扩展市场经营规模,计划投资1900万元的市场二期工程已经开工。余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整体改造顺利进行,其中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
(四)抢滩无形市场,网上交易市场蓬勃发展。2007我省商品市场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大力发展网络销售和网上市场,接轨现代物流,促进了市场整体业态的提升。截至07年底,全省有163个市场建立网站,网上交易市场已有6家,通过网络开展交易的经营户达36859户,网上交易额达796.2亿元。嘉兴茧丝绸交易市场去年在各级政府重视与支持下平息了交易风波,调整、完善了交易制度,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07年交易额达 190亿元。余姚中国塑料城--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已迅速得到行内的普遍认可,市场交易面已覆盖全国,去年交易额已达415亿元。镇海液体化工交易市场打造的“中国液体化工在线”和“中国液体化工交易网”两大平台,已逐步成为全国液体化工产品的信息、价格和交易中心,去年网上交易额100.6亿元。杭州物资城网上市场快速发展,中国轻纺城网上交易市场开始试运行。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现货交易与电子商务对接的经营模式在我省初步建立,并具有快速发展势头。
三、以创新助发展,市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7年,我省市场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大胆探索市场交易方式创新,在运用价格指数、网络交易、电子结算、会展等方面不断创新完善,实现了市场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一)树立话语权,浙江市场迎来指数时代。继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小商品指数”、 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茧丝绸价格指数”、余姚中国塑料城“中国塑料价格指数”后,2007年9月21日,绍兴中国轻纺城发布了我国首个纺织品指数——"中国·柯桥纺织指数",成为我省又一重要价格指数和中国纺织品价格主要的风向标。“柯桥指数”以价格、景气度、出口和订单等指数组成,其中价格指数每周发布一次,景气指数和出口指数每月发布一次。市场依靠已经形成的强大国际竞争力,利用市场指数的发布,进一步增强市场的“话语权”。小商品、茧丝绸和塑料三大指数通过近一年的实施,已充分体现出的我省市场的权威性,成为国内外客商、国际客商间经济洽谈的主要价格参标。
(二)转变交易方式,电子结算初现雏形。电子结算以其方便、快捷、安全、准确的特点,日益被一些专业批发市场所采用。嘉兴农产品交易中心利用国债补助资金350万元,重点建立以电子统一结算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及发布系统。该系统以市场IC卡交易为主,配有一体化收费主机、电子称和移动交易平台各17套、票据输出设备和IC卡读写器各12台,以及100吨位的电子汽车衡等设备,农民刷卡交易成为农批市场的一道新景。宁波市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也已全面实行IC卡交易系统,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强了交易风险的防范,同时对农产品质量的追溯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海宁皮革城开通“商银通”业务,利用银联智能刷卡电话,为批发商户提供现代化的电子结算服务,改变了过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方式。
(三)依托会展业,市场辐射能量进一步释放。我省商品市场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已日趋成为扩展市场经营业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市场知名度、拉动市场发展的强劲动力。2007年,我省专业市场举办展销会113期,比2006年增加37期,参展商达5.6万家,达成交易额365.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3%和22.5%。“义博会”5天展期实现展览交易总额108.9亿元,比上届增长15.3%,首次超过100亿元大关。已获准注册服务商标的“中国(绍兴)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吸引了23个国家,466家企业参展,实现产品成交额38.6亿元,比上届增长38%,达成贸易意向额14.2亿元,比上届增长50%。“五金博览会”规模再创新高,八个展区面积达4.3万平方米,达成交易额68.7亿元,同比增长15.2%。“塑博会”吸引客商15万人次,达成交易额36亿元,比去年增加12%,已成为全国塑料及相关行业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经贸盛会。
四、以监管护发展,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
(一)弘扬诚信经商,市场诚信度得到提升。2007年,全省工商系统以弘扬“商业文明”为引领,以市场经营户信用建设为抓手,促进经营者守法经营,实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相统一。2007年,全省工商机关在133家超十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全部开展市场经营户信用评价的基础上向亿元市场拓展。目前,实行经营户信用记录制度的市场已达到1246家,认定信用经营户20888家。到2007年底,我省“星级文明规范”市场达到1065个,其中四星级以上57个。中国小商品城被国家工商总局命名为全国首家“守合同重信用”市场,被浙江省工商局授予“信用示范市场”称号。“全国工商系统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经验交流会”即将在义乌召开。
(二)构筑安全防线,食品准入工程全面铺开。根据国务院和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2007年全省工商机关开展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为实现商品市场100%实施商品准入的工作目标,各级工商机关依据国务院特别规定,积极落实市场举办者第一责任人职责,指导和督促市场经营户全面开展索证索票制度。目前,全省51家食品副食品市场、55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583家农贸市场,共6.66万家经营户建立购销台账和索证索票制度,其中县城以上食品市场已100%建立索证索票以及台帐制度。认真开展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出动工商执法人员5.4万多人次,检查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肉类经营户6.72万家,查处肉类违法行为67起,涉及总货值6万多元,罚没金额15.7万元,目前全省县城以上市场已100%实现从猪肉定点屠宰点进货。
(三)保障餐桌安全,快速定性检测成效显著。2007年,全省工商机关深入贯彻国务院特别规定,发挥“四位一体”快速定性检测体系效能,增加检测批次,扩大检测范围,强化检测力度,增强检测针对性。目前,全省已建立68个检测中心,配置80辆检测车,设立610个检测点, 配备511个检测箱,全年共检测12大类食品380.4万批次,销毁和处理各类问题食品129.6万公斤,严厉查处了一批影响人民生命健康的大要案件,共立案处理842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6件,罚没款183.9万元。
主题词:工商 商品交易市场 报告
抄送: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统计局,省经贸委,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 2008年1月30日印发
二○○八年一月三十日
索引号: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公开日期: | 2008-04-20 |
签发人:郑宇民
省委、省政府、国家工商总局:
2007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活跃,整体呈现繁荣、兴旺态势。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方面狠抓重点市场提升发展,围绕“整合、改造、创新、提升”这一主线,不断完善市场基础设施,拓展经营模式、交易方式和服务功能,市场发展步入快车道。另一方面狠抓商品市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加强市场信用建设,市场经营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一、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
在我省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背景下,全省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形势总体良好,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96家,比2006年增加32家,总成交额达9325.2亿元,比2006年增长13.1%。全省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达到574家,新增36家。其中超十亿元市场133家,新增8家;超百亿元市场15家,新增2家。今年重新认定的118家省重点和区域重点市场,全年成交额达5194.2亿元,其中28家省重点市场成交额3067.4亿元,分别占全省商品交易市场总交易额的55.7%和32.9%,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
(一)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龙头市场领跑全国。2007年,全省3490家消费品市场总成交额达5215.14亿元,同比增长7.3%。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348.37亿元,同比增长10.58%,连续十七年居全国商品交易市场之首。绍兴中国轻纺城、绍兴钱清中国轻纺原料城、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等一批消费品批发市场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势头,成交额分别达到332.18亿元、242.8亿元和98.04亿元,同比增长10.3%、23.01%和13.73%。以零售为主的海宁皮革城去年成交额达52.8亿元。
(二)生产资料市场增长势头强劲,原材料价格波动明显。2007年,全省565家生产资料市场受原材料价格影响,总成交额进一步放大,达4058.5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钢材、塑料、液体化工等受价格上涨影响较大。钢材市场去年成交量1935.6万吨,成交额923.1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0.3%和12.2%。全年价格呈明显上升趋势,如宁波华东物资城螺纹钢、热扎中厚板价格分别从年初3400元/吨和4600元/吨上涨到4330元/吨和5300元/吨,涨幅分别达27%和15%。建筑装饰材料市场交易额增长较快,去年成交额214.89亿元,同比增长18.57%。其中作为资源型产品的地板,如复合板、杉木板、细木工板和集成板价格分别较2006年提高10%、8%和8%。塑料市场价格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推动全面上涨。余姚中国塑料城2007年成交额280亿元,同比增长16%。船舶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我省主要舟山船用商品市场、浙江船舶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共37.9万元,同比增长15.4%。
(三)农副产品市场成交额稳中有升,商品价格波动倍受关注。2007年,我省2212家农副产品市场总成交额1907.5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301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00.59亿元,同比增长9.2%。百姓日常食用的猪肉、食用油、禽蛋、米面市场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从而带动了蔬菜市场成交额的大幅放量,达173.4亿元,同比增长19.8%。
——猪肉受市场供求关系、饲料价格上涨和生猪疫病等因素影响,全年价格上涨明显。到目前为止,我省猪肉价格从4月中旬开始上涨,批零价格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四季度全省猪肉进入销售旺季,各地均价已稳定在28-30元/公斤。嘉兴荷花堤农贸市场去骨猪肉平均价格由3月份最低的17.6元/公斤上涨至12月底的29元/公斤,涨幅64.8%。温州广利农贸市场12月底精瘦肉、肋条肉价格分别达到26元/公斤和30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39.8%和36.4%。
——食用油成为今年价格上涨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受国际油菜籽种植面积减少、国内国际大豆减产等影响,去年全省油脂油料类市场成交量温和上涨,成交额涨幅明显,达63.5亿,同比增长17%。一季度起,我省食用油批发市场价格上涨,并逐渐波及超市和农贸市场等零售终端,并开始出现一周一涨的现象。到07年底,杭州市场一级大豆油、四级菜油价格全年涨幅达到32%-50%。湖州长兴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一级大豆油、四级菜油批发价格分别达到12元/公斤和11元/公斤,均突破1995年历史最高价。
——禽蛋类受饲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和猪肉价格上涨的拉动,上半年价格一路走高,绍兴、台州、丽水等市区农贸市场鸡蛋价格一度冲高到9元/公斤。受其影响市民消费量开始减少,市场成交量出现下降,2007年全省家禽、鲜蛋市场成交量同比分别下降了15.1%和28.6%。下半年禽蛋价格回落并趋于稳定,如丽水市府前农贸市场活鸡价格稳定在18元/公斤,同比增长28%;绍兴市大江农贸市场鸡蛋价格稳定在7.8元/公斤,同比上涨5.4%。
——粮食类整体价格震荡中温和上扬。受国家实施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等政策的有效调控和晚稻丰收的影响,2007年我省粮食类市场成交量、成交额稳中有涨,分别达到825.65万吨和240.8亿元,同比增长7.6%和15%。金华本地晚米价格由年初的2450元/吨上涨至年末的2620元/吨,同比上涨6.9%。台州零售市场晚籼米价格为2.8元/公斤,同比上涨7.7%。
二、以改造促发展,市场升级换代成效明显
为促进我省商品市场发展,全省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真贯彻浙江省重点市场提升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培育和指导市场发展职能,积极引导,强力助推,市场改造提升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一)高度关注民生,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全面展开。在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工商部门积极引导,按照星级文明规范市场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的全面实施我省农贸市场改造工程。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完成改造提升的农贸市场276个,其中新建和整体改造的农贸市场226个,投入改造资金9.6亿元。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金华、衢州、台州、丽水等市政府都已出台相关规划,并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扶持,有力推动了全省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其中杭州市改造力度最大,市政府规划用三年时间,总投入1.8亿元,完成对市区内103家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市、区财政分别按改造投资额的35%给予补助。2007年,改造完毕77家,正在改造12家,市财政已核拨农贸市场改造资金3280万元。温州市在工商部门牵头下,拟用3年时间完成城区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工作,目前改造农贸市场29个,投入资金4864万元。衢州市对全市34家农贸市场,计划改造提升25家,重建7家,关停2家。目前已完成新建、重建市场8家,共投入建设资金7900万元,其中政府投入改造资金3139万元。全省改造后的农贸市场焕然一新,得到了百姓的普遍称赞和政府的高度评价,引起了各类媒体的关注。
(二)重点龙头引领,专业市场高位提升发展。2007年,新认定的28家省重点市场和90家区域性重点市场率先引领,共投入改造资金19.65亿元,有效推动了全省市场改造提升的进程。绍兴中国轻纺城以“打造国际纺织之都、建设现代商贸之城”为目标,投资2.9亿元,加快西交易区的改造。去年正式营业的中国轻纺城联合市场已成为其一个新的增长点。钱清中国轻纺原料城投资8亿元、建筑面积达29万平方米的新原料市场已基本建成,基本完成了传统交易区的改造,业态创新区、仓储物流区、配套服务区等新建工作也已全面展开,一个现代化的轻纺原料市场已现雏形。浙江诸暨珍珠市场整合现有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外资,投资16亿元进行市场整体改造。目前新建的“华东国际珠宝城”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投资1.29亿元,建成濮院羊毛衫交易中心,市场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提升。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投资1880万元的一期七区商铺改造工程已建设完成。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投资1亿多元的23层“中丝世贸中心”已全部建成。海宁家纺装饰城新开辟1.73万平方米的市场展示中心,引进经营户62户。投资7500万元的纺织原料交易中心工程也已全面开工。浙江石狮商贸城扩建提升工程全面实施,首期25万平方米的国际家居博览中心工程已于年底竣工并投入试运营。
(三)高度关注“三农”,农产品批发市场与时俱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省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去年我省部分农批市场为顺应农业发展需要,加快了改造提升步伐。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总投资约60亿元,规划用地402.9公顷,将杭州粮、油、鱼、肉、果、蔬等六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批发中转、物流配送、集中采购、跨区域贸易四大块主导业务,一座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农产品交易中心已基本建成。衢州粮食批发市场按照“四位一体”和“四散” 设计要求,充分利用公、铁、水联运条件,投资1.6亿元的新一代“浙西粮油交易中心”项目已积极展开。浙南茶叶市场以发展产地茶叶业为主要目标,积极扩展市场经营规模,计划投资1900万元的市场二期工程已经开工。余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整体改造顺利进行,其中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
(四)抢滩无形市场,网上交易市场蓬勃发展。2007我省商品市场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大力发展网络销售和网上市场,接轨现代物流,促进了市场整体业态的提升。截至07年底,全省有163个市场建立网站,网上交易市场已有6家,通过网络开展交易的经营户达36859户,网上交易额达796.2亿元。嘉兴茧丝绸交易市场去年在各级政府重视与支持下平息了交易风波,调整、完善了交易制度,促进了市场的健康发展,07年交易额达 190亿元。余姚中国塑料城--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已迅速得到行内的普遍认可,市场交易面已覆盖全国,去年交易额已达415亿元。镇海液体化工交易市场打造的“中国液体化工在线”和“中国液体化工交易网”两大平台,已逐步成为全国液体化工产品的信息、价格和交易中心,去年网上交易额100.6亿元。杭州物资城网上市场快速发展,中国轻纺城网上交易市场开始试运行。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现货交易与电子商务对接的经营模式在我省初步建立,并具有快速发展势头。
三、以创新助发展,市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7年,我省市场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大胆探索市场交易方式创新,在运用价格指数、网络交易、电子结算、会展等方面不断创新完善,实现了市场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一)树立话语权,浙江市场迎来指数时代。继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小商品指数”、 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茧丝绸价格指数”、余姚中国塑料城“中国塑料价格指数”后,2007年9月21日,绍兴中国轻纺城发布了我国首个纺织品指数——"中国·柯桥纺织指数",成为我省又一重要价格指数和中国纺织品价格主要的风向标。“柯桥指数”以价格、景气度、出口和订单等指数组成,其中价格指数每周发布一次,景气指数和出口指数每月发布一次。市场依靠已经形成的强大国际竞争力,利用市场指数的发布,进一步增强市场的“话语权”。小商品、茧丝绸和塑料三大指数通过近一年的实施,已充分体现出的我省市场的权威性,成为国内外客商、国际客商间经济洽谈的主要价格参标。
(二)转变交易方式,电子结算初现雏形。电子结算以其方便、快捷、安全、准确的特点,日益被一些专业批发市场所采用。嘉兴农产品交易中心利用国债补助资金350万元,重点建立以电子统一结算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及发布系统。该系统以市场IC卡交易为主,配有一体化收费主机、电子称和移动交易平台各17套、票据输出设备和IC卡读写器各12台,以及100吨位的电子汽车衡等设备,农民刷卡交易成为农批市场的一道新景。宁波市蔬菜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也已全面实行IC卡交易系统,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强了交易风险的防范,同时对农产品质量的追溯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海宁皮革城开通“商银通”业务,利用银联智能刷卡电话,为批发商户提供现代化的电子结算服务,改变了过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方式。
(三)依托会展业,市场辐射能量进一步释放。我省商品市场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已日趋成为扩展市场经营业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市场知名度、拉动市场发展的强劲动力。2007年,我省专业市场举办展销会113期,比2006年增加37期,参展商达5.6万家,达成交易额365.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3%和22.5%。“义博会”5天展期实现展览交易总额108.9亿元,比上届增长15.3%,首次超过100亿元大关。已获准注册服务商标的“中国(绍兴)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吸引了23个国家,466家企业参展,实现产品成交额38.6亿元,比上届增长38%,达成贸易意向额14.2亿元,比上届增长50%。“五金博览会”规模再创新高,八个展区面积达4.3万平方米,达成交易额68.7亿元,同比增长15.2%。“塑博会”吸引客商15万人次,达成交易额36亿元,比去年增加12%,已成为全国塑料及相关行业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经贸盛会。
四、以监管护发展,市场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
(一)弘扬诚信经商,市场诚信度得到提升。2007年,全省工商系统以弘扬“商业文明”为引领,以市场经营户信用建设为抓手,促进经营者守法经营,实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相统一。2007年,全省工商机关在133家超十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全部开展市场经营户信用评价的基础上向亿元市场拓展。目前,实行经营户信用记录制度的市场已达到1246家,认定信用经营户20888家。到2007年底,我省“星级文明规范”市场达到1065个,其中四星级以上57个。中国小商品城被国家工商总局命名为全国首家“守合同重信用”市场,被浙江省工商局授予“信用示范市场”称号。“全国工商系统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经验交流会”即将在义乌召开。
(二)构筑安全防线,食品准入工程全面铺开。根据国务院和国家工商总局的要求,2007年全省工商机关开展了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为实现商品市场100%实施商品准入的工作目标,各级工商机关依据国务院特别规定,积极落实市场举办者第一责任人职责,指导和督促市场经营户全面开展索证索票制度。目前,全省51家食品副食品市场、55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583家农贸市场,共6.66万家经营户建立购销台账和索证索票制度,其中县城以上食品市场已100%建立索证索票以及台帐制度。认真开展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出动工商执法人员5.4万多人次,检查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肉类经营户6.72万家,查处肉类违法行为67起,涉及总货值6万多元,罚没金额15.7万元,目前全省县城以上市场已100%实现从猪肉定点屠宰点进货。
(三)保障餐桌安全,快速定性检测成效显著。2007年,全省工商机关深入贯彻国务院特别规定,发挥“四位一体”快速定性检测体系效能,增加检测批次,扩大检测范围,强化检测力度,增强检测针对性。目前,全省已建立68个检测中心,配置80辆检测车,设立610个检测点, 配备511个检测箱,全年共检测12大类食品380.4万批次,销毁和处理各类问题食品129.6万公斤,严厉查处了一批影响人民生命健康的大要案件,共立案处理842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6件,罚没款183.9万元。
主题词:工商 商品交易市场 报告
抄送: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统计局,省经贸委,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 2008年1月30日印发
二○○八年一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