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浙江省工商系统以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为目标,致力于助动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规范市场经营行为,有力促进了我省商品交易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省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8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扩大国内外市场,努力提升发展层次,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4087家商品交易市场,比2007年减少7家,实现交易总额9794.2亿元,同比增长11.3%,外贸出口额419.2亿元,同比增长6.9%。全省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市场585家,新增11家,实现交易额8157.6亿元,占市场成交总额的83.3%。其中超百亿元市场15家;超十亿元市场139家,新增6家。118家省重点市场和区域性重点市场实现交易额5141亿元,其中28家省重点市场3032.5亿元,占市场成交额的31%,规模效益依然明显。
(一)内需推动,消费品市场交易增长稳定。2008年,全省3483家消费品市场总交易额5627.7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等一批消费品骨干市场,积极拓展国内销售渠道,继续保持龙头引领优势,分别实现交易额381.8亿元、352.7亿元和106.3亿元,同比增长9.6% 、6.2%和8.4%。
(二)先扬后抑,生产资料市场总体交易增长平稳。受国际能源、原材料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我省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全年呈现先扬后抑走势,下半年市场观望气氛浓厚,导致全年成交量出现萎缩,其中钢材市场成交量1769万吨,同比下降8.6%;煤炭市场成交量较2007年减少134万吨,同比下降15.7%。同时,由于受到上半年原材料价格陡升的支撑,2008年我省570家生产资料有形市场依然保持平稳增长,实现交易额4080.6亿元,同比增长12.7%。
(三)价格趋稳,农副产品市场交易继续保持增长。继2006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部分农副产品价格陆续出现上涨,到2008年第二季度中旬达到最高点后开始小幅回落。从全省22家农贸市场价格监测点采集的情况看,下半年,我省农副产品销售终端整体零售价格已趋于稳定。全省2176家农副产品市场交易依然活跃,2008年共实现交易额2157.3亿元,同比增长13.1%。蔬菜、大米、家禽、水产品等产品销售量均较去年同期增加15%以上,其中蔬菜成交额增加明显,同比增加36.6%;猪肉销售量与2007年基本持平。
二、我省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面对2008年严峻的经济形势,全省商品交易市场积极寻求发展思路,拓展发展空间,在各级政府和工商部门的主动引导、服务和助推下,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网上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异军突起。面对08年金融危机,我省部分市场敢于占位,抢为人先,在危急中求提升,在困境中求发展,主动寻求市场发展新路子。在以嘉兴中国茧丝绸市场和浙江余姚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等为代表的先行市场影响和带动下,一批网上交易市场快速崛起。2008年,全省登记的网上商品交易市场共十余家,交易额达到904.9亿元,规模已相当于全省有形市场年成交额的近十分之一,发展势头迅猛。其中余姚中国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08年实现交易额360亿元,走出了一条适合我省市场转型升级的新路子。主要特点:一是发展迅速。与传统交易不同,网上交易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具有对生产要素如土地、房屋等依赖少,交易便捷,运营成本低等优势,因此,市场建设周期短,发展快。二是模式多样。BTOB、BTOC、BTOBTOC 等多种电子交易模式已在我省网上市场交易中得到有效运用。其中有以嘉兴中国茧丝绸市场、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宁波液体化工电子交易市场等为代表的,采用中远期现货为基础的现货网上中远期交易;以浙江钢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为代表的,采用现货为基础,通过集中搓合或商谈等方式达成交易的现货网上即期交易;以钱江商城、濮院羊毛衫网上市场等为代表的,采用网上商城(商铺)发布信息、展示商品、洽谈商务达成交易的网上商城(商铺)。三是业态先进。网上市场一般均采用会员制、网上竞价交易或网上商谈、第三方支付、第三方物流的方式完成整个交易过程,吸收了国际最先进流通业态的元素,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如浙江钢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通过与工行、农行、招行等8家银行开通结算,实现了网上支付,保证了交易资金的安全;建设了浙江、上海、江苏、河北、广东、广西等地的28个仓库,提高了物流配送的效率。我省网上市场的异军突起,极大地拓展了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空间,这种新型的网上电子交易模式将有力助推我省商品市场实现新一轮的提升。
(二)龙头市场改造再起大手笔,成效显著。我省一些省重点市场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同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抓住契机,进一步加快市场的改造提升。一是加快了市场组织结构的调整。为进一步推动市场做大做强,逐步完善市场管理机构和决策机构,建立起有利于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义乌和绍兴两大龙头市场,加快了公司管理经营体制的调整。义乌市通过股权定向增发,将义乌市国资委对小商品城的持股数从39.86%的相对控股,一举提升为55.82%的绝对控股,牢牢掌握市场发展的主动权,为进一步推动义乌小商品区域产业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省第二大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针对以往主体多元化、改造提升较难的状况,绍兴县政府决定由国有全资企业绍兴市中国轻纺城市场开发经营有限公司收购“精功控股”持有的9680万股股权,成为占总股本15.64%的“轻纺城”第一大股东,确立了政府主导管理市场的地位,理顺了市场管理体制,加大了市场改造提升力度。二是加快了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据统计,08年全省共投入市场改造提升资金47.1亿元。其中,义乌国际商贸城三期一阶段115万平方米项目已全面完工,并于10月底完成全部招商工作,新引入经营户1.9户,经营户总数突破7万户;投入26亿元的三期二阶段工程也已全面展开。截至11月底,商城集团资产规模已由初建时的1.4亿元增长到116.34亿元,年均增长547.3%。绍兴中国轻纺城在政府的统一布局和规划下,加快步伐,抓紧改造,08年县政府已累计完成政府性建设投资38.2亿元,市场当年也投入改造资金17.5亿元。目前,绍兴中国轻纺城“南北中西”四大市场区域已基本形成,市场主体面积增加到275万平方米,较2005年扩大近3倍,拥有经营户13209家。浙江诸暨珍珠市场积极引进外资16亿元,对市场进行全面改造提升,一个极具现代化、规模化的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已于4月18日正式营业。浙江象山水产城积极推进世界银行沿海资源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总投资2.1亿元,设有2万平方米交易大厅、3.2万平方米商铺、5座500吨级渔船停靠码头、15个趸船,以及制冰、污水处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水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等配套完善的新一代水产市场已基本建成。三是加快了专业市场的集聚与整合。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省商品市场的集聚与整合步伐不断加快,已成为节约社会资源、增加市场知名度、抵御经济风险、市场优胜劣汰的一种有效途径。杭州市08年再次打造了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和杭州九堡四季青服装市场两大市场群。其中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规划面积402.9公顷,设置四大功能区9个专业区块,整合杭州市水产、蔬菜、水果、肉类、粮油等八大批发市场,总投资近60亿元。自4月份营业以来,已实现交易量超过130万吨,交易额超过40亿元,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浙江华浙广场也在年内完成从市中心的外迁,全面进驻杭州九堡四季青服装市场群,进一步带动了该市场群的兴起。台州市依靠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通过政府合理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商贸、地利、产业等优势,逐步发展出路桥、温岭、椒江三足鼎立的市场发展群,2008年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实现交易额844.5亿元,亿元以上市场达到86家。湖州南浔以“整合、改造、创新、提升”为思路,积极引进投资,规划占地300余亩、总投资9.5亿元,全力整合当地六大建材市场,进一步发挥南浔建材产业优势。
(三)多种经营模式共同发展,亮点纷呈。08年,随着我省商品交易市场升级换代步伐加快,一些市场以创新促发展,积极引入新型商业业态的经营理念,以连锁、SHOPPINGMALL、精品等为特点的新型经营模式在我省商品市场中崭露头角,成为又一新亮点。浙江颐高数码连锁市场以浙江为基地,先后在省内8个城市创建14家数码连锁市场,并逐步在全国发展出十个大区52家商业地产型连锁市场,创建了“颐高”、“龙城”、“亿茂”、“IT.com.cn”等四大品牌,2008年全国连锁交易额突破140个亿。目前,颐高正在全力打造网上数码连锁交易平台。诸暨市店口镇铭仕广场,投资1.9个亿,占地面积43亩,成功打造出以服装零售市场为主体,时尚精品街、家居生活馆、大型生活超市、动感娱乐城、文化休闲中心、美食宾馆等六大业态相配套的全国首家乡镇级SHOPPINGMALL购物中心,2008年成交额超过5000万元。以杭州新时代家居生活广场、第六空间、绍兴家天下家居生活广场等为代表的专业精品零售市场,打破了商品市场购物环境差、商品档次低的传统观念,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引入行业精品,建立品牌化经营,开拓商场化管理,走出一条商品市场向精品高档发展之路。绍兴家天下家居生活广场08年投资4500万元,向中高端市场整合发展,引进世界顶级家居品牌,统一形象、统一宣传、统一管理、统一收银、统一价格,打造出绍兴市第一个高档次的精品购物环境。海宁中国皮革城、杭州新时代家居生活广场也逐步将商品向高、精、优方向提升,展现出全新的市场购物环境和经营理念,2008年交易额分别达到54.7亿元和9.4亿元。
(四)农贸市场改造进一步延伸,惠及百姓。在杭州、宁波等地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带动下,2008年我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呈现出由点及面的喜人局面。一是由城市向县城延伸。2008年,全省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在07年市、区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向县城农贸市场延伸,全年完成县城以上农贸市场改造提升130家。绍兴市年内完成30家农贸市场的改造工作,其中,大江、大云市场的改造提升工作被列入“十大民心实事工程”;嵊州市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设立1000万元专项改造资金;诸暨市投资1亿元的东湖农贸市场农改超项目也已进入尾声。丽水市今年已经完成八度综合市场、青田县山口综合市场、庆元县菇城农贸市场、遂昌县府前中心菜市场等6家市场的建设和改造;衢州市投入资金4200万元,对县城以上7家农贸市场进行了重建和改造;舟山市政府设立150万元市场改造专项补助资金,截至2008年已有24家农贸市场完成改造,共投入改造资金2104万元。二是由城市向农村延伸。2008年,按照省政府“十小”整治的统一部署,省工商局以帮扶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惠及百姓为原则,先后出台了《全省农村小菜场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浙江省小菜场整治标准规范(试行)》,确定了富阳市、鄞州区、乐清市、诸暨市、嘉善县、长兴县、磐安县、龙游县、路桥区、景宁县、普陀区等11个县(市、区)为08年度省级试点单位,涉及试点帮扶整治规范市场394家,并于年底基本完成。通过整治,有效推动了我省农村小菜场硬件设施上档次,软件管理上水平。舟山市去年改造渔农村农贸市场10家,投入改造资金600余万元,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五)会展旅游强力助推市场发展,激发活力。在2008年全球经济形势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树立品牌、推动内销、发展旅游成为激发我省市场活力的新热点。中国科技五金城以自主品牌赢市场,主打内销度寒冬,以展促贸求发展,强化市场和展会的品牌效应。第13届中国五金博览会再次云集超过1300家品牌企业参展,开辟普通展位1755个,实现交易额76.2亿元,同比增长10.9%。绍兴轻纺城也积极利用春秋二季纺博会扩大品牌影响力,认定中国轻纺城知名商品30件。同时加强品牌保护力度,出台《中国轻纺城纺织品花样版权登记管理保护办法》,受理初审花样登记350件,调解纺织品花样版权纠纷16起,立案查处花样版权侵权案件5起。据统计,春秋二季纺博会实现交易额70.6亿元,全年成交额突破350亿元,市场整体信心不减,中国柯桥纺织指数——景气指数经历震荡后,趋于回暖。海宁中国皮革城以建立“长三角特色购物中心”作为经营方针,通过借景引客,将海宁皮革城与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绍兴等长三角大都市融合,实现旅游购物的客源、市场、信息共享,仅三季度吸引客流约30.5万人次,中巴旅游车3020辆,自驾车4.98万辆,实现交易额9.07亿元,同比增长19.3%。
三、引导我省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主要工作
2008年,全省工商系统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推进网上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强化市场准入、树立商业文明、创建星级文明市场等方面入手,用特殊时期的特别助动、特别维护、特别监管来激发我省商品交易市场活力,推动我省从市场大省向市场强省的转变。
(一)积极扶持网上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为创新服务,顺应发展,尽快实现我省市场的转型提升,引导和助动我省网上市场先发优势,08年,省工商局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大力推进网上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鼓励创新、加大扶持、加强自律等三个方面提出12条指导意见,并配套出台了全国第一个《浙江省网上交易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对网上市场名称登记、举办者职责、经营者权利义务、消费纠纷处理等问题提出了规范性的指导意见,为促进我省网上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全力推进食品准入工作的全覆盖。08年,全省各级工商机关以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为重点,强化源头管理,有效破解了农贸市场中农产品“供证难”和“索证难”难题,探索出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商品准入“一票通”、“一卡通”管理制度。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802家食品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实施了商品准入,13.5万经营户建立了进货台账,14.8万经营户完成索证索票,2.4万户经营户实现供证供票,基本实现了商品准入全覆盖。省农都农产品批发市场率先对鲜活农产品实行批发出货供证制度,使农贸市场的索证成为可能。舟山市工商局开展索证索票、供证供票“五统一”,探索出鲜活水产市场准入的新路子。
(三)强化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08年全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会议之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率先成为全国第一家“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极大推进了我省市场信用建设工作。目前,全省已有2399家市场开展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评定,超过18万经营户纳入信用经营户评定,已评定出A级以上经营户16.7万户。杭州市工商局依托信息化手段,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农贸市场特点的信用建设工作新路子,并已在全市103家市场中实施,取得初步成效。同时,各地将市场信用建设与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创建工作紧密结合,08年,全省又有108家市场新申报创星,有力促进了我省商品市场设施档次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不断完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机制。2008年,全省工商机关已建立71个检测中心,配备81辆检测车,设立524个检测箱和668个检测点, 流通领域“四位一体”快速定性检测体系逐步完善,共检测各类食品412.1万批次,退市销毁各类问题食品136.2万公斤,维护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奥运期间食品安全。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打击问题食品流通。今年以来,全省工商系统集中开展了奥运期间食品安全、食用油、“小黄鱼”遭染色侵害、蘑菇制品遭焦亚硫酸钠、工业石腊侵害等各类专项整治十余次,共查处案件3274件,较07年增加339件。
08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培育发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随着城市和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大型龙头市场拓展与城市发展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相互制约,市场周边的交通、市民居住环境已显拥挤;部分中小市场主办者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发展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中,市场基础设施管理方式落后;部分地区同行业专业市场建设过于集中,市场定位相互重叠,行业竞争激烈。针对这些节点,2009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将进一步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充分发挥浙江商品交易市场和区域产业的优势,加大创新力度,加快转型提升,着力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能力,为确保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索引号: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公开日期: | 2009-11-10 |
2008年,浙江省工商系统以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为目标,致力于助动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规范市场经营行为,有力促进了我省商品交易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省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8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扩大国内外市场,努力提升发展层次,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4087家商品交易市场,比2007年减少7家,实现交易总额9794.2亿元,同比增长11.3%,外贸出口额419.2亿元,同比增长6.9%。全省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市场585家,新增11家,实现交易额8157.6亿元,占市场成交总额的83.3%。其中超百亿元市场15家;超十亿元市场139家,新增6家。118家省重点市场和区域性重点市场实现交易额5141亿元,其中28家省重点市场3032.5亿元,占市场成交额的31%,规模效益依然明显。
(一)内需推动,消费品市场交易增长稳定。2008年,全省3483家消费品市场总交易额5627.7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等一批消费品骨干市场,积极拓展国内销售渠道,继续保持龙头引领优势,分别实现交易额381.8亿元、352.7亿元和106.3亿元,同比增长9.6% 、6.2%和8.4%。
(二)先扬后抑,生产资料市场总体交易增长平稳。受国际能源、原材料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我省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全年呈现先扬后抑走势,下半年市场观望气氛浓厚,导致全年成交量出现萎缩,其中钢材市场成交量1769万吨,同比下降8.6%;煤炭市场成交量较2007年减少134万吨,同比下降15.7%。同时,由于受到上半年原材料价格陡升的支撑,2008年我省570家生产资料有形市场依然保持平稳增长,实现交易额4080.6亿元,同比增长12.7%。
(三)价格趋稳,农副产品市场交易继续保持增长。继2006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部分农副产品价格陆续出现上涨,到2008年第二季度中旬达到最高点后开始小幅回落。从全省22家农贸市场价格监测点采集的情况看,下半年,我省农副产品销售终端整体零售价格已趋于稳定。全省2176家农副产品市场交易依然活跃,2008年共实现交易额2157.3亿元,同比增长13.1%。蔬菜、大米、家禽、水产品等产品销售量均较去年同期增加15%以上,其中蔬菜成交额增加明显,同比增加36.6%;猪肉销售量与2007年基本持平。
二、我省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面对2008年严峻的经济形势,全省商品交易市场积极寻求发展思路,拓展发展空间,在各级政府和工商部门的主动引导、服务和助推下,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网上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异军突起。面对08年金融危机,我省部分市场敢于占位,抢为人先,在危急中求提升,在困境中求发展,主动寻求市场发展新路子。在以嘉兴中国茧丝绸市场和浙江余姚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等为代表的先行市场影响和带动下,一批网上交易市场快速崛起。2008年,全省登记的网上商品交易市场共十余家,交易额达到904.9亿元,规模已相当于全省有形市场年成交额的近十分之一,发展势头迅猛。其中余姚中国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08年实现交易额360亿元,走出了一条适合我省市场转型升级的新路子。主要特点:一是发展迅速。与传统交易不同,网上交易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具有对生产要素如土地、房屋等依赖少,交易便捷,运营成本低等优势,因此,市场建设周期短,发展快。二是模式多样。BTOB、BTOC、BTOBTOC 等多种电子交易模式已在我省网上市场交易中得到有效运用。其中有以嘉兴中国茧丝绸市场、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宁波液体化工电子交易市场等为代表的,采用中远期现货为基础的现货网上中远期交易;以浙江钢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为代表的,采用现货为基础,通过集中搓合或商谈等方式达成交易的现货网上即期交易;以钱江商城、濮院羊毛衫网上市场等为代表的,采用网上商城(商铺)发布信息、展示商品、洽谈商务达成交易的网上商城(商铺)。三是业态先进。网上市场一般均采用会员制、网上竞价交易或网上商谈、第三方支付、第三方物流的方式完成整个交易过程,吸收了国际最先进流通业态的元素,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如浙江钢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通过与工行、农行、招行等8家银行开通结算,实现了网上支付,保证了交易资金的安全;建设了浙江、上海、江苏、河北、广东、广西等地的28个仓库,提高了物流配送的效率。我省网上市场的异军突起,极大地拓展了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空间,这种新型的网上电子交易模式将有力助推我省商品市场实现新一轮的提升。
(二)龙头市场改造再起大手笔,成效显著。我省一些省重点市场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同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抓住契机,进一步加快市场的改造提升。一是加快了市场组织结构的调整。为进一步推动市场做大做强,逐步完善市场管理机构和决策机构,建立起有利于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义乌和绍兴两大龙头市场,加快了公司管理经营体制的调整。义乌市通过股权定向增发,将义乌市国资委对小商品城的持股数从39.86%的相对控股,一举提升为55.82%的绝对控股,牢牢掌握市场发展的主动权,为进一步推动义乌小商品区域产业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省第二大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针对以往主体多元化、改造提升较难的状况,绍兴县政府决定由国有全资企业绍兴市中国轻纺城市场开发经营有限公司收购“精功控股”持有的9680万股股权,成为占总股本15.64%的“轻纺城”第一大股东,确立了政府主导管理市场的地位,理顺了市场管理体制,加大了市场改造提升力度。二是加快了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据统计,08年全省共投入市场改造提升资金47.1亿元。其中,义乌国际商贸城三期一阶段115万平方米项目已全面完工,并于10月底完成全部招商工作,新引入经营户1.9户,经营户总数突破7万户;投入26亿元的三期二阶段工程也已全面展开。截至11月底,商城集团资产规模已由初建时的1.4亿元增长到116.34亿元,年均增长547.3%。绍兴中国轻纺城在政府的统一布局和规划下,加快步伐,抓紧改造,08年县政府已累计完成政府性建设投资38.2亿元,市场当年也投入改造资金17.5亿元。目前,绍兴中国轻纺城“南北中西”四大市场区域已基本形成,市场主体面积增加到275万平方米,较2005年扩大近3倍,拥有经营户13209家。浙江诸暨珍珠市场积极引进外资16亿元,对市场进行全面改造提升,一个极具现代化、规模化的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已于4月18日正式营业。浙江象山水产城积极推进世界银行沿海资源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总投资2.1亿元,设有2万平方米交易大厅、3.2万平方米商铺、5座500吨级渔船停靠码头、15个趸船,以及制冰、污水处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水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等配套完善的新一代水产市场已基本建成。三是加快了专业市场的集聚与整合。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省商品市场的集聚与整合步伐不断加快,已成为节约社会资源、增加市场知名度、抵御经济风险、市场优胜劣汰的一种有效途径。杭州市08年再次打造了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和杭州九堡四季青服装市场两大市场群。其中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规划面积402.9公顷,设置四大功能区9个专业区块,整合杭州市水产、蔬菜、水果、肉类、粮油等八大批发市场,总投资近60亿元。自4月份营业以来,已实现交易量超过130万吨,交易额超过40亿元,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浙江华浙广场也在年内完成从市中心的外迁,全面进驻杭州九堡四季青服装市场群,进一步带动了该市场群的兴起。台州市依靠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通过政府合理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商贸、地利、产业等优势,逐步发展出路桥、温岭、椒江三足鼎立的市场发展群,2008年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实现交易额844.5亿元,亿元以上市场达到86家。湖州南浔以“整合、改造、创新、提升”为思路,积极引进投资,规划占地300余亩、总投资9.5亿元,全力整合当地六大建材市场,进一步发挥南浔建材产业优势。
(三)多种经营模式共同发展,亮点纷呈。08年,随着我省商品交易市场升级换代步伐加快,一些市场以创新促发展,积极引入新型商业业态的经营理念,以连锁、SHOPPINGMALL、精品等为特点的新型经营模式在我省商品市场中崭露头角,成为又一新亮点。浙江颐高数码连锁市场以浙江为基地,先后在省内8个城市创建14家数码连锁市场,并逐步在全国发展出十个大区52家商业地产型连锁市场,创建了“颐高”、“龙城”、“亿茂”、“IT.com.cn”等四大品牌,2008年全国连锁交易额突破140个亿。目前,颐高正在全力打造网上数码连锁交易平台。诸暨市店口镇铭仕广场,投资1.9个亿,占地面积43亩,成功打造出以服装零售市场为主体,时尚精品街、家居生活馆、大型生活超市、动感娱乐城、文化休闲中心、美食宾馆等六大业态相配套的全国首家乡镇级SHOPPINGMALL购物中心,2008年成交额超过5000万元。以杭州新时代家居生活广场、第六空间、绍兴家天下家居生活广场等为代表的专业精品零售市场,打破了商品市场购物环境差、商品档次低的传统观念,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引入行业精品,建立品牌化经营,开拓商场化管理,走出一条商品市场向精品高档发展之路。绍兴家天下家居生活广场08年投资4500万元,向中高端市场整合发展,引进世界顶级家居品牌,统一形象、统一宣传、统一管理、统一收银、统一价格,打造出绍兴市第一个高档次的精品购物环境。海宁中国皮革城、杭州新时代家居生活广场也逐步将商品向高、精、优方向提升,展现出全新的市场购物环境和经营理念,2008年交易额分别达到54.7亿元和9.4亿元。
(四)农贸市场改造进一步延伸,惠及百姓。在杭州、宁波等地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带动下,2008年我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呈现出由点及面的喜人局面。一是由城市向县城延伸。2008年,全省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在07年市、区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向县城农贸市场延伸,全年完成县城以上农贸市场改造提升130家。绍兴市年内完成30家农贸市场的改造工作,其中,大江、大云市场的改造提升工作被列入“十大民心实事工程”;嵊州市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设立1000万元专项改造资金;诸暨市投资1亿元的东湖农贸市场农改超项目也已进入尾声。丽水市今年已经完成八度综合市场、青田县山口综合市场、庆元县菇城农贸市场、遂昌县府前中心菜市场等6家市场的建设和改造;衢州市投入资金4200万元,对县城以上7家农贸市场进行了重建和改造;舟山市政府设立150万元市场改造专项补助资金,截至2008年已有24家农贸市场完成改造,共投入改造资金2104万元。二是由城市向农村延伸。2008年,按照省政府“十小”整治的统一部署,省工商局以帮扶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惠及百姓为原则,先后出台了《全省农村小菜场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浙江省小菜场整治标准规范(试行)》,确定了富阳市、鄞州区、乐清市、诸暨市、嘉善县、长兴县、磐安县、龙游县、路桥区、景宁县、普陀区等11个县(市、区)为08年度省级试点单位,涉及试点帮扶整治规范市场394家,并于年底基本完成。通过整治,有效推动了我省农村小菜场硬件设施上档次,软件管理上水平。舟山市去年改造渔农村农贸市场10家,投入改造资金600余万元,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五)会展旅游强力助推市场发展,激发活力。在2008年全球经济形势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树立品牌、推动内销、发展旅游成为激发我省市场活力的新热点。中国科技五金城以自主品牌赢市场,主打内销度寒冬,以展促贸求发展,强化市场和展会的品牌效应。第13届中国五金博览会再次云集超过1300家品牌企业参展,开辟普通展位1755个,实现交易额76.2亿元,同比增长10.9%。绍兴轻纺城也积极利用春秋二季纺博会扩大品牌影响力,认定中国轻纺城知名商品30件。同时加强品牌保护力度,出台《中国轻纺城纺织品花样版权登记管理保护办法》,受理初审花样登记350件,调解纺织品花样版权纠纷16起,立案查处花样版权侵权案件5起。据统计,春秋二季纺博会实现交易额70.6亿元,全年成交额突破350亿元,市场整体信心不减,中国柯桥纺织指数——景气指数经历震荡后,趋于回暖。海宁中国皮革城以建立“长三角特色购物中心”作为经营方针,通过借景引客,将海宁皮革城与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绍兴等长三角大都市融合,实现旅游购物的客源、市场、信息共享,仅三季度吸引客流约30.5万人次,中巴旅游车3020辆,自驾车4.98万辆,实现交易额9.07亿元,同比增长19.3%。
三、引导我省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主要工作
2008年,全省工商系统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推进网上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强化市场准入、树立商业文明、创建星级文明市场等方面入手,用特殊时期的特别助动、特别维护、特别监管来激发我省商品交易市场活力,推动我省从市场大省向市场强省的转变。
(一)积极扶持网上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为创新服务,顺应发展,尽快实现我省市场的转型提升,引导和助动我省网上市场先发优势,08年,省工商局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大力推进网上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鼓励创新、加大扶持、加强自律等三个方面提出12条指导意见,并配套出台了全国第一个《浙江省网上交易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对网上市场名称登记、举办者职责、经营者权利义务、消费纠纷处理等问题提出了规范性的指导意见,为促进我省网上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全力推进食品准入工作的全覆盖。08年,全省各级工商机关以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为重点,强化源头管理,有效破解了农贸市场中农产品“供证难”和“索证难”难题,探索出从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的商品准入“一票通”、“一卡通”管理制度。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802家食品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实施了商品准入,13.5万经营户建立了进货台账,14.8万经营户完成索证索票,2.4万户经营户实现供证供票,基本实现了商品准入全覆盖。省农都农产品批发市场率先对鲜活农产品实行批发出货供证制度,使农贸市场的索证成为可能。舟山市工商局开展索证索票、供证供票“五统一”,探索出鲜活水产市场准入的新路子。
(三)强化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08年全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会议之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率先成为全国第一家“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极大推进了我省市场信用建设工作。目前,全省已有2399家市场开展了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评定,超过18万经营户纳入信用经营户评定,已评定出A级以上经营户16.7万户。杭州市工商局依托信息化手段,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农贸市场特点的信用建设工作新路子,并已在全市103家市场中实施,取得初步成效。同时,各地将市场信用建设与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创建工作紧密结合,08年,全省又有108家市场新申报创星,有力促进了我省商品市场设施档次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不断完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机制。2008年,全省工商机关已建立71个检测中心,配备81辆检测车,设立524个检测箱和668个检测点, 流通领域“四位一体”快速定性检测体系逐步完善,共检测各类食品412.1万批次,退市销毁各类问题食品136.2万公斤,维护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奥运期间食品安全。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打击问题食品流通。今年以来,全省工商系统集中开展了奥运期间食品安全、食用油、“小黄鱼”遭染色侵害、蘑菇制品遭焦亚硫酸钠、工业石腊侵害等各类专项整治十余次,共查处案件3274件,较07年增加339件。
08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培育发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随着城市和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大型龙头市场拓展与城市发展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相互制约,市场周边的交通、市民居住环境已显拥挤;部分中小市场主办者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发展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中,市场基础设施管理方式落后;部分地区同行业专业市场建设过于集中,市场定位相互重叠,行业竞争激烈。针对这些节点,2009年,全省商品交易市场将进一步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充分发挥浙江商品交易市场和区域产业的优势,加大创新力度,加快转型提升,着力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能力,为确保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