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及解读 | >本机关其他政策文件 |
索引号: | 002482410/2012-677427 | 主题分类: |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工商 |
发布机构: | 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 | 成文日期: | 2012-07-20 |
浙工商市场监字〔2010〕1 号:2009年度浙江省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快速定性检测报告
发布日期:
2012-
07-
20
15:
48
浏览次数:(
)
一、检测基本情况 截止12月底,全省工商系统的71个检测中心、84台检测车、578个检测箱和701个市场检测点,全年共抽检各类食品经营场所16.6万个/次,较去年同期增加4.67%;检测各类食品431万批次,较去年增加18.9万批次。针对近年来市场食品质量的实际情况,着力加大对干腌制蔬菜、干坚果炒货、豆制品、米面制品等的产品的抽检力度。全年共查获各类问题食品6.5万批次,110万公斤,其中退市处理3.1万批次,91.2万公斤;销毁处理3.4万批次,18.8万公斤。 二、主要特点 (一)新鲜果蔬质量较好,农药残留依然存在。从抽检的243.5万批次新鲜果蔬的情况来看,全省新鲜果蔬质量整体好于往年,主要问题多集中于夏季和冬季,全年共查获处理新鲜果蔬13.1万公斤。夏季受高温、台风和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农药施用量加大,部分产品上市前的间隔期不够是造成夏季果蔬农药残留多发的主要原因,全年发现的2.03万批次不合格新鲜果蔬产品中有1.75万批次存在农药残留超标,其中包括部分禁用农药。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部分地区查获的蔬菜中菊脂类农药超标现象有所增多。冬季问题食品则多发于外省入浙的反季、大棚食品。 (二)干腌制品质量有改观,非法防腐剂仍是顽疾。针对近年来干腌制蔬菜、干坚果炒货以及根茎类蔬菜中使用防腐、干燥、增白类非法添加剂现象多发的状况,今年全省工商系统集中力量加大抽检频度,共抽检干腌制蔬菜、干坚果炒货58.4万批次,较去年增加15万余批次,查获不合格商品1.8万批次,共计10.6万公斤,不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从抽检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受硫化物熏蒸、浸泡的产品种类较为广泛,其中干坚果炒货多见于使用硫磺熏蒸、干腌制品多见于含硫溶液浸泡,近期有发现部分地区熏蒸冬笋的现象;另一方面根茎类食品、脱皮蔬菜、干腌制食品受非法防腐剂浸泡的品种广泛,其中多见于二氧化硫、亚硝酸盐、硝酸盐、双氧水溶液等。 (三)米面制品、豆制品中添加增白剂问题得到遏制。今年全省共抽检米面制品、豆制品共38.2万批次,其中对硼砂、吊白块等常见非法添加剂进行了重点抽检,共抽检硼砂、吊白块31.1万批次。从抽检发现的2301批次8849.4公斤吊白块超标产品和199批次844.7公斤硼砂超标产品情况看,非法添加剂的使用得到有效遏制,问题多发主要集中在面粉和利用劣质米面制作的年糕制品中。 (四)水产品质量整体提升,问题多集中于个别产品。今年,全省共抽检各类水产品45.4万批次,其中甲醛、双氧水含量超标现象仍比较集中,共经抽检发现甲醛超标产品6629批次3.4万公斤;双氧水超标产品1975批次8941公斤。其中甲醛超标多集中于海水产品和夏日烧烤水产品中,冰冻海鲜中时有发现;双氧水超标多集中于淡水产品,衢州、丽水等地区的水潺中屡次检出双氧水超标,毛虾、黄鱼等品种也偶有发现;此外,少数小黄鱼表面涂碱性橙、肉秃鱼表现涂胭脂红色素等非法使用工业染料和超范围使用食用色素的情况仍存在。 三、加大问题食品打击力度,查处一批典型案例。 2009年,全省工商机关以《食品安全法》的颁布为契机,加大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全年共查处食品质量违法案件3308件,罚没款234.4万元,有效抑制问题食品的流通。 案例一:宁波象山分局对石浦新港菜场进行抽检时发现,经营户苏某所销售鸡爪含有双氧水,立即对其熟食加工场所进行检查,当场查获用于鸡爪加工的双氧水25公斤。经查,当事人为达到漂白、去除异味效果,擅自在熟食中添加双氧水,并向前来批发的经营户推销。为此,象山工商分局对当事人处以没收违法所得,罚款20万元的处罚。 案例二:宁波象山分局在对蓬莱市场进行常规检测时,发现市场某摊位销售的水泡笋二氧化硫含量严重超标,顺藤摸瓜在其居住场所查获经二氧化硫浸泡过的水笋、羊尾笋和黄花菜共计2500余公斤。执法人员当场查扣了该批食品并进行销毁。 案例三:宁波市奉化分局快速定性检测车在巡查抽检中,发现一门市部中萝卜、荞头等多种腌制品中二氧化硫含量超标,并在仓库查获经亚硫酸钠溶液浸泡的萝卜、小辣椒、榨菜、什锦菜等4000多公斤。 案例四:温州苍南县工商局始终紧抓小黄鱼质量不放松,严把小黄鱼入浙门户。灵溪城西所在开展突击检查过程中,分别抽检出吴某、何某从福建宁德贩运入浙的“注水黄鱼”410箱和337箱,共计6723公斤,案值10余万元。 案例五:温州文成县工商局检测车在对周村农贸市场检测时,发现一批四季豆存在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立即对市场内所有四季豆经营户进行全面检测,检出其中10户558公斤的四季豆涉嫌农药残留超标,经定量检测确认后全部予以销毁,并通过手机短信向市民发出警示。 案例六:绍兴市工商局联合农业部门,对市区市场开展农产品质量专项检测,发现有荧光物质的双孢蘑菇1个批次,水产品中隐性孔雀石绿不合格的桂鱼1批次,鲳鱼1批次,其中鲳鱼超过标准20倍。孔雀石绿、恩诺莎心等非法添加剂的使用在我省尚不多见,目前此案正在调查中。 案例七:金华市工商机关根据检测中多次发现的腌制品、卤制品二氧化硫漂白剂、亚硝酸盐严重超标的状况,共出动执法人员1451人次,抽检4286批次,查获不合格食品301个批次,销毁不合格食品5437公斤,立案7起。其中永康市集中对城区各大农贸市场的腌制品、卤制品进行全面整治,经检测销毁二氧化硫漂白剂超标的腌制白菜生、榨菜2500多公斤,亚硝酸盐残留牛百叶140多公斤 案例八:衢州市江山县工商局根据检测巡查中发现的线索,在凤林镇凤里村捣毁一起利用有毒陈化大米加工饴糖地下窝点,现场查封从江苏常州购买的霉变质有毒陈化大米6900公斤,以及用发霉变质有毒陈化米加工的成品饴糖16桶1500公斤。 案例九:台州市三门县工商局在对丹峰市场连续两天的检测过程中,先后发现场内4家蔬菜批发摊位内销售的共计2885公斤土豆农药含量超标严重,立即送往定量检测。经台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定量检测确认,予以立案调查,所有问题土豆当场销毁。 案例十:舟山嵊泗县工商局泗礁集贸所对郭某销售的豆制品进行质量监测并委托嵊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经检测,内酯豆腐大肠菌群含量为≥24000,散装豆腐大肠菌群含量为≥24000,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对该批豆制品全部予以销毁,并处于罚款10000元。 四、拓充监管手段,强化对重点领域的集中整治 2009年,全省各级工商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浙江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精神,在充分发挥“四位一体”快速定性检测体系优势,拓充监管手段,提升检测效能的同时,突出重点,强化对重点商品、重点领域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确保百姓菜篮子拎的安心,食品吃的放心。 (一)积极推动全省检测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检测标准的统一。今年省工商局完成了对全省106家基层工商部门快速检测设备的更新换代,共配备5大类检测设备324台,将原有的13大类检测项目拓展到29大类,检测精度由原有的试纸型定性检测提高到仪器型半定量检测,推动基层工商部门食品安全监管手段的提升。同时,各地工商部门还积极推动农产品市场检测设备的提升改造,其中杭州西湖区投入55.34万元对辖区内23家农贸市场、6家大型生鲜超市的食品安全检测室、检测车、检测设备等进行全面更新;嘉兴农产品市场新投入20多万元的农残检测中心正式使用,新增设高性能气相色谱仪、残留农药快速测定仪和标准农残检测操作平台,可对果品中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等农药残留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二)积极探索现代化的食品安全监控与预警手段。以规范检测主体、检测对象、检测项目、检测场所以及食品分类标准化为着力点,以提高检测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为标准,以实时掌握全省范围食品安全检测情况、完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预警与应急机制为目标,“浙江省食品安全快速定性检测监控与预警系统”开始在全省工商系统和部分地市农产品市场进行试点并逐步向全省农产品、副食品、食用市场推广,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向预防为主、事前防范、果断处置的方向转变。 (三)积极强化部门联手提升监管效能。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积极发挥部门优势,协调联合农业部门加大对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先后联合开展蘑菇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十·一”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测。9月中旬开展的全省联合整治过程中,重点加强了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中销售的茄果类、瓜类、甘蓝类、叶菜类、豆类以及肉类等六大类20余种农产品质量的抽检,其中送法定定量核查检测220批次。 (四)针对热点问题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杭州市强化节日市场食品安全工作,春节期间以农批市场、农贸市场及流通领域经销企业为重点,出动执法人员950人次,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十大类300余种食品进行抽检,共检测836批次,发现不合格商品17个批次,查获各类假冒伪劣商品440公斤。宁波市针对夏季食用散装油容易变质的特点,组织慈溪、余姚、象山等分局开展食用油专项检测,查获一批酸价、过氧化值不合格和棕榈油中掺杂使假的问题食品,并对其中较为严重的经营户进行了处罚,其中办理万元以上案件7起。绍兴市坚持二月一次的热点领域集中专项检测,其中在“儿童食品专项检测周”活动中检测全市校园内外和农贸市场、大小超市、批发部等食品经营场所869家次,检测儿童喜爱的食品1769批次,查扣了不合格儿童食品“爆炸果汽”3箱、“味味佳”7箱,儿童“烧烤系列”食品25盒,不合格“茶味饮料”14瓶。台州市针对群众集中反映的乳饮料存在蛋白质含量与实际标识不符、以次充好等情况,加大对乳品饮料和水产品的检测查处力度。3月份共抽检各类乳制品销售场所1822家次,查获并封存涉嫌不合格乳制品472多箱。4月份,该市工商机关对水产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进行查处,共出动1481人次,检查市场329个次,检查水产品经营户3964个,检测水产品1402批次,查获问题水产品102批次、销毁有毒有害水产食品达2751公斤,查扣添加剂33.5公斤。 |
附件:浙工商市场监字〔2010〕1 号:2009年度浙江省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快速定性检测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