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410/2023-678623 主题分类: 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其他
发布机构: 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 成文日期: 2023-06-30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公布2022年度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典型案例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3- 07- 05 11: 07 浏览次数:( )

各市、县(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为总结推广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在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工作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省局面向全省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典型案例征集。经各地筛选、市局推荐、线上投票和领导审定,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一、典型案例

1.杭州市余杭区成功发行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资产支持票据产品

2.宁波市持续创新保险产品,筑牢知识产权风险屏障

3.温州市永嘉县探索集体商标质押“批量融资”模式助推品牌富农工作

4.湖州市吴兴区以“知识产权画像”为创新主体激活价值链

5.嘉兴市嘉善县首创地理标志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补偿保险为“嘉善杨庙雪菜”护航

6.绍兴市首创“知微贷”惠普项目实现小微企业“秒授信”

7.金华市婺城区落地全国首单高校专利申请费用补偿保险

8.金华市武义县首创“知产保险实验室”助力知识产权保护

9.台州市温岭市“普惠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企纾困

10.台州市椒江区发布全国首个融资增信“质品贷”项目

二、优秀案例

1.杭州市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2.宁波市江北区首推慈城年糕地理标志产品以及企业商标双质押融资

3.宁波市鄞州区落地全国首笔马德里保险赔付

4.嘉兴市有效探索知识产权免评估质押新模式

5.绍兴市诸暨市落地全省首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

6.衢州市“银行+保险”助力企业融资

7.舟山市首创“银团贷款”助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扩面

8.台州市临海市全省首推地理标志全产业链保险

9.台州市仙居县推进知识产权公共存证质押融资创新试点改革

10.丽水市创新推出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融业务

请各地认真学习借鉴典型案例和优秀案例的经验做法,结合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入园惠企”三年行动,全链条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促进资本要素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知识产权有效融合,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

附件:案例详情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3年6月30日

附件

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典型案例

2023年6月

目  录

一、典型案例(共10个)

案例1:杭州市余杭区成功发行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资产支持票据产品

案例2:宁波市持续创新保险产品,筑牢知识产权风险屏障

案例3:温州市永嘉县探索集体商标质押“批量融资”模式助推品牌富农工作

案例4:湖州市吴兴区以“知识产权画像”为创新主体激活价值链

案例5:嘉兴市嘉善县首创地理标志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补偿保险为“嘉善杨庙雪菜”护航

案例6:绍兴市首创“知微贷”惠普项目实现小微企业“秒授信”

案例7:金华市婺城区落地全国首单高校专利申请费用补偿保险

案例8:金华市武义县首创“知产保险实验室”助力知识产权保护

案例9:台州市温岭市“普惠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企纾困

案例10:台州市椒江区发布全国首个融资增信“质品贷”项目

二、优秀案例(共10个)

案例1:杭州市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案例2:宁波市江北区首推慈城年糕地理标志产品以及企业商标双质押融资

案例3:宁波市鄞州区落地全国首笔马德里保险赔付

案例4:嘉兴市有效探索知识产权免评估质押新模式

案例5:绍兴市诸暨市落地全省首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

案例6:衢州市“银行+保险”助力企业融资

案例7:舟山市首创“银团贷款”助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扩面

案例8:台州市临海市全省首推地理标志全产业链保险

案例9:台州市仙居县推进知识产权公共存证质押融资创新试点改革

案例10:丽水市创新推出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融业务

——典型案例——

案例1:杭州市余杭区成功发行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资产支持票据产品

一、工作背景

2023年3月,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资产支持票据发行。该项目在省、市、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由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牵头设计实施,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储架发行额度为10亿元,首期发行金额1.33亿元,惠及14家企业,发行票面利率2.7%,期限为1年,创全国同期限同类型资产证券化产品票面利率新低。

二、主要做法

该项目在发行模式上,对企业持有的专利经价值评估后以独占许可方式形成的现金流作为入池基础资产,在此基础上设立资产支持票据信托,向投资人发行以信托财产为基础的资产支持票据,再由增信机构以差额支付承诺人的角色提供主体信用后在市场上发行。项目入池基础资产基于14家高新技术企业共计135件授权专利,涵盖智能物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其中发明专利47件,实用新型专利88件,评估价值共计1.74亿元。

本次发行有两大特色亮点。一是引入本土银行杭州银行作为主承销机构。本土银行具有其独特优势,对辖区内企业较为了解,在摸排企业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方面可提供更多信息。由本土银行加入证券化项目,有助于项目更有针对性地服务有需求的企业。将本土银行作为开展项目的抓手,使得相关沟通更为便利,项目进行更为顺畅。二是联动市级及区级担保机构共同为项目提供风险承担。邀请市级和区级两级担保机构参与项目的风险控制及风险承担,市区两级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双层审核,入选项目的企业都经过严格的风险控制测试,将项目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市区联动发挥各自优势,市级担保机构可担保额度大,区级担保机构对辖区企业了解充分。市区两级担保公司联动进行风险评估及控制,可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有效放大担保额度。

三、工作成效

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充足的研发投入是其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愈发旺盛。“融资难”、“融资贵”向来是不少中小企业的困扰,额度不足、门槛较高也成为了企业以传统手段进行融资时常面临的问题。而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企业的知识产权变成了摸得着的真金白银,企业把融资额投入到研发创新中,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本次项目中,1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获得1.33亿元的融资,平均每家企业获得融资近千万元,累计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近800万元,为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提供了充分的助力。

四、经验启示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接着市场,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与桥梁。该项目既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积极尝试,也是释放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和金融属性的有力探索,推动企业凝聚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能。接下来,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将继续找准知识产权服务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加快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步伐,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利好辐射更大范围,助力科技型企业夯实技术基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主动、赢得未来。

案例2:宁波市持续创新保险产品筑牢知识产权风险屏障

一、工作背景

知识产权保险是知识产权金融领域的重点创新工作之一,是促进知识产权资源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险创新对于持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做法

宁波将保险、维权、服务全面融入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创新发展,升级成立全国首家实体化运作的知识产权保险运营服务中心,并从以下三方面发力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险工作。

(一)保险创新满足需求。构建“1个运营中心统一推动+N个共建单位凭知识产权保险创新产品申请加入”的开放共建机制,发动5家共建单位共同研发推出知识产权保险产品14款,其中全国首创6款,全省首创3款,实现知识产权领域险种和工业产权领域服务体系保险“两个全覆盖”。

(二)维权护企降本纾困。持续优化升级知识产权维权类保险产品,扩大承保专利类型、提升保障额度,全省率先推出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自由实施(FTO)侵权责任保险,为企业海外布局发展、知识产权创新转化提供保障。截至2023年3月底,共理赔立案43笔,结案43笔,累计赔款81万元。

(三)服务提质拓面延链。运营中心联合14家单位成立知识产权保险服务联盟,提供专利检索分析、调查固定证据、调配维权律师、知识产权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服务企业异地打假200余次。深化“沪甬”“杭甬”知识产权一体化合作,加强异地调查取证协作,探索开展两地重点商标、地理标志保护名录推送共保。累计为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105家企业提供承保服务,保障额度143.2万元。

三、工作成效

截至2023年3月底,已累计为国内903家企业的6382件商标、17件地理标志、2572件专利、17件商业秘密以及1件数据知识产权等提供承保服务,累计保障额度9.05亿元。知识产权保险产品种类、投保企业数量、保费规模、赔付金额等均居全省首位,“保险+维权+服务”模式入选全国首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保险典型案例。

四、经验启示

宁波持续探索推进多线结合的知识产权保险创新服务模式,将保险服务融入知识产权创新、运用、服务和保护大体系闭环中。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助力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下一步,宁波将继续积极开展主题沙龙、培训会等专项活动,把“保险+维权+服务”做到企业的心坎里,持续优化和完善知识产权保险服务质效。

案例3:温州市永嘉县

探索集体商标质押“批量融资”模式助推品牌富农工作

一、工作背景

“楠溪嘉品”集体商标是温州市永嘉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该集体商标成员单位有43家,涉及茶叶、老酒汗、铁皮石斛、粉干、素面、豆腐皮(干)等永嘉特色农产品相关生产企业。为解决成员单位设备更新、扩产需求中的融资难题,永嘉推动“楠溪嘉品”集体商标质押融资,为成员单位集体授信1亿元优惠贷款额度,通过“批量融资”推进品牌赋能共同富裕。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长效机制建设,夯实共富发展新基础。永嘉当地建立了“政府+部门+银行+集体商标持有人+成员”多方参与的工作体系,完善多部门定期会商和集体商标动态信息共享机制,出台集体商标质押融资业务专项方案,明确工作目标、部门职责和主要举措,成功搭建常态化高效质押融资工作框架。

(二)聚焦融资模式创新,打通产业融资新渠道。以集体商标市场影响力和品牌价值为突破口,设置“集体授信+批量融资”发放模式,通过集体授信,解决农产品生产企业融资难题;“一对一”匹配共富金融专员,创新“共富专员+贷款码”对接模式,提高融资响应效率和获得感;提供“绿色通道+优惠利率”服务模式,以央行支农再贷款资金发放以集体商标质押的优惠利率贷款。    

(三)聚焦资金激励保障,培育发展壮大新动能。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集体商标质押贷款发生的本金损失,县政府按照贷款实际损失本金20%给予财政补偿;提供央行政策激励资金支持,对以集体商标质押发放的贷款,贷款利率最高不超过LPR+180BP,并将其纳入央行再贷款支持对象,提供定向支持;加大信用风险惩戒,对集体商标质押融资对象,违规使用贷款资金或不按约定还本付息的,终止其集体商标成员贷款资格。

三、工作成效

“楠溪嘉品”集体商标质押融资有效解决了永嘉农产品生产企业融资难题,给农产品生产企业提供了采购设备和扩产需求亟需的资金支持。目前已为20多家企业提供了43笔共计2450多万元的优惠利率贷款,永嘉以“楠溪嘉品”质押融资推动公用品牌建设,带动全县3000多农户增收4000多万元,全力推进品牌赋能乡村共富。

四、经验启示

永嘉积极探索农产品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向金融价值有形转化的有效路径,创新“集体授信+批量融资”的集体商标质押融资模式,解决了农产品“产品价值低、产业规模小、富农示范效应不明显”等方面突出问题,以品牌富农改革为牵引,以有效融资模式为抓手,探索产业链提升、全要素化保障的富农新路径,形成公用品牌富农改革新模式。

案例4:湖州市吴兴区

以“知识产权画像”为创新主体激活价值链

一、工作背景

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但金融机构对创新主体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行业竞争力等缺乏专业的评价和分析手段,而无法知产质押融资惠及更多的企业。湖州市吴兴区探索通过进行“知识产权画像”来综合评定企业创新状况,开辟授信绿色通道,实现知产质押融资广扩面、高效率、多便利。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目标导向,挖掘“优质水源”。吴兴区创新上线企业“知识产权画像”体系,归集知识产权企业所有基础数据,从9个维度构建系统模型,全方位分析企业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布局、保护强度等情况,形成企业专属的“知识产权画像”,出具分析报告,得出评分,以综合评分结果筛选一批优质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白名单”制度。

(二)突出服务导向,畅通“水流渠道”。深化“知识产权画像”运用,强化与泰隆银行吴兴八里店支行等金融机构联动,以“白名单”制度为金融机构开辟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绿色快速通道”提供支撑,以加快审查进度、优先安排审批等方式,缩减企业等待周期。

(三)突出效果导向,实现“精准滴灌”。多部门联动建立“金融管家”队伍,以“企业预约,按需上门”模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同时根据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实际情况和融资需求,为企业定制知识产权融资“一企一案”,形成快捷有效精准融资服务,加速打通“以知变资最后一公里”。

三、工作成效

通过“知识产权画像”运用,实现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广扩面、低成本、多便利和高效能,助力企业将静“知产”变为活“资产”。截至目前,为全区创新主体出具“知识产权画像”723份,助力42家企业、311件专利获质押融资贷款,质押额超10亿元,同比增长55%,并落地全市首单质押融资保证保险。

四、经验启示

以“知识产权画像”为工具,以深化分析结果运用为手段,以“无感体检”方式,将知识产权与创新资源、金融资本、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这一模式为创新主体打通资金链,激活价值链,赋能产业链提供了思路。下一步,湖州市吴兴区将根据“知识产权画像”分析结果,对创新主体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一对一”指导整改,培育优质知识产权企业,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白名单”制度覆盖面,实现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的升级。

案例5:嘉兴市嘉善县首创地理标志马德里商标

国际注册补偿保险为“嘉善杨庙雪菜”护航

一、工作背景

2022年以来,浙江嘉善杨庙蔬菜厂以传统“小甏”腌制工艺为原料生产的雪菜在“抖音”直播平台上销售火爆,其中也不乏外国友人及在外旅居国人的青睐和购买。但企业负责人表示对此有些许担忧,一是担心销往国外的产品商标被侵权,二是担心在国内注册的商标是否会侵犯他人在该国的商标权。对此,嘉兴市嘉善县以创新知识产权险种为抓手,积极运用地理标志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补偿保险,为地理标志商标“嘉善杨庙雪菜”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风险保障。

二、主要做法

地域性是商标保护的特点之一,经批准或注册商标权只在注册地区范围内有效,也就是说,在中国注册的有效商标不能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得到保护。因此,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建议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可以帮助企业有效保护自主品牌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风险。其中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手续相对简便,一份申请即可进行多个国家商标注册,是绝大多数企业注册国际商标的首选。但是,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费用相对高昂,如被驳回将给企业带来不小损失。对此,县市场监管局指导企业可以通过购买“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费用补偿保险”的方式加强风险管理。当投保企业的商标申请未能取得全部或部分申请注册国核准注册时,保险机构将根据保单约定赔偿全部或部分商标申请注册费及代理费的损失。最终,由嘉善杨庙雪菜产业管理协会作为投保人,为“嘉善杨庙雪菜”地理标志商标11家成员单位提供了地理标志被侵权损失保险和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费用补偿保险保障。

三、工作成效

该模式有效降低和分散了广大中小微企业用于知识产权保护、创造、维权等环节的成本,增强了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决心和信心。投保以来,“嘉善杨庙雪菜”通过网络直播等线上销售渠道的销售额从80余万元增加到了220余万元。

四、经验启示

知识产权“保险+维权”新模式通过保险产品降低与分散企业用于保护、创造、维权等环节的成本,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资源向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集聚,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风险保障。下一步,嘉善当地将继续加强政策集成和宣传,推动知识产权产品向目前知识产权环节的上下游风险管理需求进一步延伸,为企业创新发展和生产经营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案例6:绍兴市首创“知微贷”惠普项目

实现小微企业“秒授信”

一、工作背景

绍兴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覆盖面较窄,一直是困扰着工作推进。2023年,绍兴推出“知微贷”公共产品,让更多小微企业的“知产”变“资产”,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做深做实,有力拓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普及度和惠益面。

二、主要做法

“知微贷”项目作为绍兴市推出的公共产品,先期1.0版本在柯桥区进行试点,由泰隆银行绍兴分行具体实施。试点运营取得初步成效后,适时推出2.0版本,建立全市统一的“知微贷”普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口,并在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推广。同时,“知微贷”本身作为一项知识产权,也对市外、省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开放使用。

“知微贷”充分体现“小、广、快”的特点。项目主要面向广大小微企业的小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特别是500万元以下的贷款,采用先授信后办理质押登记的承诺制模式,利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评估系统及第三方智能评估系统,结合知识产权质押无纸化登记试点,做到申请即时审核、审核快速授信。将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覆盖面、普惠率、满意度作为目标,有效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授信周期长的难题,满足小微企业资金使用快捷灵活的需求,为小微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更加优良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环境。

三、工作成效

“知微贷”项目试点工作在柯桥区开展以来,小微企业切实感受到该项目给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带来的便捷,短时间内对相关业务的咨询量不断上升。泰隆银行近期也通过“知微贷”向相关小微企业完成了一批授信,在银行拓宽了业务范围的同时,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受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四、经验启示

近年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已形成规模,但痛点难点依然存在。“知微贷”项目抓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关键点,是对普惠融资的一次大胆探索,让企业受益的同时也激发了银行参与相关工作的积极性。下一步,绍兴将持续加深加强各方协作,在政策支持、产品升级和业务推广上继续发力,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贡献绍兴经验。

案例7:金华市婺城区

落地全国首单高校专利申请费用补偿保险

一、工作背景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大批的高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成果。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作为创新主体的主力军之一,在专利申请方面热情越来越高,近三年来,浙江师范大学发明专利授权分别占金华婺城全区的53 %,49 %、41%。但由于专利申请量大,与之产生的授权不确定性较大、非正常专利申请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高校师生创造的积极性。为提高发明专利的授权率,提升高校师生创造研发激情,在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金华中心支公司推出了高校专利申请费用补偿保险,借助商业保险的专业服务优势,进一步规范高校专利申请流程,支持高校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加大对高质量专利申请的保护力度,增强高校高质量创新供给力。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浙江师范大学专利申请数和产出数下降、转化运用率不高等问题,鼓励保险机构创新险种、创新模式,为学校量身打造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将金融服务融入高校知识产权创造环节,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作用,有效降低高校专利申请风险,提高师生专利申请积极性,专利授权数量逐步提升。

(二)发挥政策导向。充分发挥中央专利转移转化专项资金的激励作用,调动保险公司的企业的积极性,出台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专项文件,“真金白银”鼓励自主创新。通过知识产权保险资助政策,实施按比例补贴、总额限定的保险保费补贴。为创新主体按投保费用50%、单一企业或机构每年最高10万元落实资金补助,进一步提高创新主体运用金融手段提升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的积极性。

(三)完善机制导向。学校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先后签订《知识产权战略合作协议》和《知识产权保险战略合作协议》,以区域知识产权创新发展为重点,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由“政校保”(即政府部门+高校+保险公司)组成的“三位一体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圈”,推进三方工作无缝对接、信息共享、协调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三、工作成效

高校专利申请费用补偿保险的落地,可为浙江师范大学在发明专利申请的数量上有大幅跃升,在高价值发明专利产出上实现质的飞跃,为非专利瑕疵原因导致未成功取得专利授权而产生的官费及代理费提供风险保障。截至2022年底,浙江师范大学与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金华中心支公司共签署保险合同10单,保费3.8万余元。

四、经验启示

近年来,随着专利资助和奖励等政策转向,高校专利申请积极性有所下降。如何在确保知识产权创造质量的同时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创造的积极性,是地方市场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专利申请补偿保险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的一次有益尝试。接下来金华市婺城区将继续加大同银行、保险、服务机构等的合作力度,搭建服务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创新力度,“点”和“面”结合持续渗透,力争在“知识产权+金融”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助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案例8:金华市武义县

首创“知产保险实验室”助力知识产权保护

一、工作背景

武义县产业主要以劳动力密集型、制造加工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在遭遇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时,面临知识产权“创造投入多、转化风险大、维权成本高”等问题,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2021年、2022年,全县共发生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32件、76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为有效化解企业侵权风险,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武义结合产业特色,综合运用现代金融保险手段,联合中国人保武义县分公司创造性地设立“知产保险实验室”,为企业知识产权维权之路保驾护航。

二、主要做法

(一)险种研发更加针对性。联合中国人保武义县分公司共同建成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创新实验室,签署知识产权保险战略合作协议,针对武义本地企业在不同规模、不同产品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保障需求,系统开发知识产权保障类或功能类保险产品,覆盖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多个门类。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反馈,持续对已有保险产品进行优化升级,扩大保险覆盖群体,破解痛点热点。

(二)政策制订更加全面性。武义县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开展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科技金融活动,探索建立科技型小微企业风险池。

(三)细化落地更加及时性。武义县局会同财政局联合下发知识产权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政策,对保险保费补贴进一步的细化,强化与知识产权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企业购买知产保险,按年度保费的50%予以补助,让企业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保障。自知产保险实验室成立以来,共兑付资金49.74万元。

三、工作成效

目前,全县已拥有费用补偿类、侵权损失类、侵权责任类、融资担保类等四大类知识产权保险产品,投保企业90余家,覆盖专利600余个,提供风险保障金额7000万元,并落地了首单侵犯专利权责任保险,为企业节省运行成本,增加风险保障,让其更有信心进行自主创新。

四、经验启示

建立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创新实验室,指导保险公司立足本地,集中力量设计符合区域知识产权特点和市场需求的知识产权保险产品,不断丰富知产保险险种产品体系,可帮助企业有效应对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使知识产权保险效能日益凸显。

案例9:台州市温岭市

“普惠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企纾困

一、工作背景

据《温岭2021年度市场主体年报统计分析报告》显示,温岭市注册资本为500万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数量的84.89%。202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压力普遍较大,稳企纾困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温岭局积极撬动“普惠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杠杆,为受疫情影响较大存在短期困难的中小企业 “输血补气”,全力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政策导向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总局“关于知识产权政策实施提速增效 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精神,积极完善扶持政策,出台“发展壮大市场主体36条”,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中小企业轻资产、重智力特征的金融产品,落实商标、专利质押贷款年化2%贴息、融资额5%的风险补偿等措施,激发银行积极性,提高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普及度和惠益面。

(二)强化协同推进机制。加强与市金融中心、市人民银行、银监分局温岭监管组的工作对接,共同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增量扩面,指导各银行机构提升企业“敢贷、愿贷”的意愿和“能贷、会贷”的能力。加强与各镇街道、银行、企业的沟通联络,主动掌握知识产权状况和企业融资需求,做到政策上门和服务上门,广泛宣传,积极协调银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

(三)构建服务创新机制。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入园惠企”系列活动,举办银企对接会”13场,超过200家企业参加。用好“二合一”“三合一”等多元化组合质押方式,创新发布示范贷、专利导航贷、高价值专利组合贷、贯标贷等系列面向中小科技型企业优质“知产贷”,不断探索优质知识产权“变现”推进普惠金融落地的有效路径。

三、工作成效

温岭投放了全国首笔纾困“知惠行”专项活动商标权质押贷款,受益企业代表渔村小叙公司在全国“知惠行”专项活动启动仪式上作典型发言。此后,温岭当地扩大先发优势,形成叠加效应,创新发布系列优质“知产贷”,通过盘活企业无形资产,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问题。2022年,温岭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90.87亿元,其中,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项目占比近70%,惠及企业241家,授信额度达24亿元。

四、经验启示

为助力中小企业运用知识产权价值支撑创新创业,温岭以知识产权、信用数据为基础,综合知识产权获奖、试点示范称号、贷款偿还等情况,推动建立企业“白名单”筛选机制。通过加强政银企合作,搭建融资供需渠道,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供给等,持续提高知识产权金融普惠度和惠及面,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惠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促进实体经济行稳致远。

案例10:台州市椒江区发布全国首个融资增信“质品贷”项目

一、工作背景

台州市椒江区局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强区新模式、新方法,通过政策迭代、强化供给、政银协同等手段,发布全国首个融资增信项目“质品贷”,探索建立覆盖专利、品牌、质量、标准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质量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首批为5家中小企业增信500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战略合作创新赋能。政银联合,通过“线下实地走访+线上知识产权数据解析”的方式,经充分调查研究,合作开发推出全国首个融资增信项目“质品贷”,打破银企信息不对称的“数据壁垒”,让企业享受“一站式”金融贷款服务,为首批试点企业增信5000万元。

(二)高额低息重塑体系。根据企业所获得的专利、品牌、质量、标准等要素进行权重配比,重塑银行征信体系,“四位一体”深化产融合作,通过精准企业知识产权画像,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体现知识产权价值,最高可为企业增信50%,利率降低100BP,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碰到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轻押重信靶向输血。“质品贷”重信用轻抵押,在知识产权企业融资中匹配无需抵押的信用贷款,根据国家、省、市三级荣誉分别匹配最高3000万元、2000万元、1000万元信用贷款,把企业“软实力”转化为金融“硬资产”,靶向输血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改进、设备更新的金融服务供给,让企业“轻装上阵”专注经营。

三、工作成效

“质品贷”的推出,由于其“重信用轻抵押”、手续简便、授信高、利率低,得到了“轻资产”中小企业的普遍欢迎,首批已为怡和卫浴、泰田集团等5家企业增信5000万元。

四、经验启示

主要有三点启示:一是拓宽知产融资渠道,将专利、品牌、质量、标准等要素纳入融资增信体系,为“轻资产”科技型企业获取稳定的现金流提供了新思路;二是重塑银行征信体系,探索找到银行传统信贷风控原则与难以估值的“无形资产”之间的平衡点,为知识产权与金融创新的融合提供新样本;三是丰富知产质押场景,对于商业秘密、版权等知识产权同样具有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

——优秀案例——

案例1:杭州市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

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工作背景

为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杭州市通过设立专利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对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损失进行风险补偿,鼓励和引导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一)制度先行,完善政策体系。出台《杭州市专利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及多个配套实施方案,明确专利权质押融资的概念内涵,确定风险补偿项目的对象、资助标准及条件,并且结合杭州实际,重点对企业纳入专利权质押风险池的条件和流程进行设计。

(二)风险防控,化解融资难点。设立首期规模3000万元的“风险补偿基金”,委托杭州高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进行管理,企业无法向银行直接贷款时,通过“杭高担”增信取得贷款,对符合条件的担保业务列入“风险池”分散风险,担保公司、市知识产权局及银行按照4:4:2的比例承担代偿风险。

(三)深耕平台,拓宽交易渠道。迭代杭州市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和杭州知识产权公共运营平台等应用,搭建知识产权质押模块,为企业提供发布融资需求、开展专利价值评估以及开放统计数据、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培训等全方位服务,通过构建知识产权融贷投评“一体化”模式,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扩面。

三、工作成效

目前,全市纳入“风险补偿基金”项目合计1061个,帮助企业实现质押融资金额151.8亿元。纳入风险补偿基金的业务,共发生5笔逾期贷款,合计金额约993.15万元,其中风险补偿基金代偿约223.5万元,总体代偿率约为0.61%,风险控制良好。在风险补偿基金助力下,2022年全市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企业1779家,质押担保金额300.66亿元,同比增长62.71%,普惠贷款惠及企业数居全省第一。

四、经验启示

通过“风险补偿基金”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消银行贷款风险顾虑,解决传统银行传统风控体系下注重实物抵押的融资局限性。同时,引入第三方专利评估机构,对经综合评估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担保机构实行“背书”支持,提高银行对企业贷款额度助力,助力专利价值变现成效显著。

案例2:宁波市江北区

首推慈城年糕地理标志产品以及企业商标双质押融资

一、工作背景

慈城年糕距今已有数百年生产历史,产品畅销海内外,2003年被国家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是江北具有地域特色的农特“金名片”。近年来,随着年糕产业迅速发展,涌现出了30多家年糕产业上下游企业,但绝大部分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因为可抵押性固定资产较少,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等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助推年糕产业高质量发展,江北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和金融机构制定出切实可行质押融资方案,通过对地理标志品牌价值和企业实际使用地理标志的产出情况进行合理评估,采用集体授信、共享额度的方式,银行给予“慈城年糕”地理标志管理方的年糕产业协会一个总授信额度,只要经协会确认,会员企业以自有商标完成质押登记和银行审核后,便可在总授信额度内获得优惠贷款。该方式创新性地运用“慈城年糕”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赋能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能有效解决小微年糕企业融资难题。

2022年4月江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接泰隆商业银行江北支行,面向辖区内“慈城年糕”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企业及“慈城镇年糕协会”,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企业可凭借知识产权质押,以“先授信后审核”方式,“无担保、零费用”获得融资,并根据资金需求实现随用随取,最高额度为100万元,贷款完成发放不超过三天,为年糕企业注入资金“活水”。

三、工作成效

目前,已助力“塔牌”“冯恒大”“如意”“义茂”四家慈城年糕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获得授信100万元,“绿稻”“绿禾”等四家年糕企业获得了30万至80万不等授信额度,“慈城镇年糕协会”获得授信3000万元,惠及年糕产业上下游企业30余家。慈城年糕地理标志产品企业的成功融资授信充分体现了‘慈城年糕’这块金字招牌的品牌价值,进一步提振了年糕企业发展信心,提升慈城年糕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使年糕产业发展提档加速带动农户增收,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模范产业。

四、经验启示

市场监管部门、银行、产业协会三方合作,挖掘出企业知识产权在地理标志赋能下的真正市场价值,为小微企业破解了融资困境,实现了“慈城年糕”地理标志品牌效应的创新运用,进一步提振了年糕企业发展信心。接下来,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引导鼓励更多企业盘活存量知识产权,通过知识产权赋能创新发展。

案例3:宁波市鄞州区落地全国首笔马德里保险赔付

一、工作背景

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手续简便,是目前国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进行商标国际布局的首选。但是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费用较高,且存在商标近似等多种因素导致注册申请被驳回的风险。因此,落地该产品对创新企业具有重大意义。

二、主要做法

宁波市鄞州区积极打造企业自主、市场主导、政府推动、行业促进的商标品牌战略工作格局,探索“商标保险+维权+服务”模式,践行宁波市在全国范围内首创的商标专用权保险,会同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推动全国首个涉外商标专用权保险落地,企业可通过投保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损失补偿保险,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为企业在商标国际注册和商标维权过程中的资金损失提供“风险转嫁”和“经济补偿”,着力为本土企业商标海外布局提供风险保障。

2022年,鄞州区积极深入调研企业更多海外知识产权相关风险,成功落地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应对知识产权纠纷提供有力风险保障。同时,提供必要的专业第三方法律咨询和维权援助服务,重点解决企业在知识产权维权方面存在的维权力量不足、维权成本高、诉讼执行难等问题,通过以“保”促“创”,以“险”护“牌”。

三、工作成效

2022年6月23日,宁波首创的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费用补偿保险完成首单赔付,承保机构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现场向投保企业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舟股份”)支付赔付金额6268元,这也是全国首单涉外商标申请费用补偿保险赔付。截至目前,鄞州区已有5家企业7件商标投保该险种。

四、经验启示

下一步,鄞州区将继续积极打造企业自主、市场主导、政府推动、行业促进的商标品牌战略工作格局,进一步挖掘有实力、有质量的品牌企业,鼓励更多的鄞州企业为知识产权上保险,并与所有致力于商标创牌的企业一道,为企业品牌培育和发展提供优质的市场环境。

案例4:嘉兴市有效探索知识产权免评估质押新模式

一、工作背景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的政策导向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助力科创企业“知产”变“资产”的重要途径。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度大,存在专业性强、费用高、耗时长等难题,影响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深入拓展,亟待予以解决。

二、主要做法

嘉兴通过建平台、创机制、设试点,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免评估质押融资的新模式,创新破解知识产权评估专业性强、用时多、费用高等难题。一是创新评估模式。嘉兴开发建设了“嘉兴市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系统”,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规范评估标准,为中小微企业普惠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提供价值评估服务,在嘉兴银行、泰隆银行、宁波银行等试点建立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增信机制,探索知识产权免评估质押融资的新模式试点。二是完善分险机制。推动建立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嘉兴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与嘉兴信保基金合作,将拥有专利企业纳入信保基金担保范围,为其融资提供担保增信服务,逐步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常态化、规模化。

三、工作成效

目前,已有132家企业通过“嘉兴市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系统”完成专利评估743件,12家银行充分发挥科技金融优势,积极履行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责任担当,推动企业实际完成质押融资贷款16.89亿元,为企业减负约200万元。

四、经验启示

从探索知识产权免评估质押融资新模式的举措和经验,得到以下启示:一是靶向发力,要实地走访企业,调研企业需求和面临的融资难点、堵点,确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精准“入户”。二是数据赋能,要通过专业化、智能化、数据化手段对专利价值实现多维度评估,实打实解决企业质押融资难题。三是金融助力,要鼓励银行充分发挥科技金融优势,进一步畅通知识产权金融“血脉”。

下一步,嘉兴将迭代升级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系统,提高专业评价评估精准性,将评估结果作为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的授信决策数据,进一步扩大银行参与度,建立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增信机制,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新模式。同时,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构建“政银联动+在线评估+线上质押”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一站式服务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案例5:绍兴市诸暨市

落地全省首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

一、工作背景

由于知识产权在贷款中面临着估值难、贬值快、处置变现难等问题,风险由银行独自承担,致使银行不敢放款、企业融资难。诸暨市探索建立社会化知识产权权益担保机制,创新“政银保”融资模式,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赢局面。

二、主要做法

(一)风险共担强保障。开创以“专利保证保险”撬动贷款的新路径,通过设立风险资金池的方式,将贷款风险由传统的银行全担转变为保险机构、担保机构和银行三方共担,对于产生的不良贷款本息,由银行和风险补偿基金按约定比例共担风险,目前风险基金池保障能力已突破5亿元。

(二)政策扶持降成本。强化政策扶持力度,相继出台贷款贴息、保险贴费、评估费全免等举措,使企业实际贷款利率降低2个百分点以上,远低于市场其他渠道的融资成本。2022年发放财政补贴2000万元,撬动实际贷款25亿元,财政资金的杠杆效能达125倍,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近50%。

(三)线上办理提效率。在全省率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鼓励代理机构向银行和企业提供免费公益服务。通过安排专职人员配套提供知识产权法律状态确认、材料预审等在线服务,办理方式从跑杭州窗口变为线上提交,办结时间从7天以上压缩至3天以内,实现企业“零次跑、云速押”。

三、工作成效

创新“政银保”融资模式,开创以专利保证保险撬动贷款的新路径,通过降低知识产权贷款风险提高银行放贷积极性。全省首笔专利质押保证保险贷款在诸暨落地。2022年诸暨市共有15家银行为450余家企业发放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融资规模超100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专利质押普惠融资额达18.4亿元,惠企数量和融资规模居全省第一。

四、经验启示

聚焦知识产权贷款风险管控,“政银保”多方发力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创新实施“政府补贴+保险保证+担保补偿”组合拳,通过协议作价“免评估”、公益服务“预审核”、数字试点“线上办”、考核推广齐发力等举措,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取得了贷款风险、贷款成本“双降低”和贷款规模、惠企数量“双提升”的良好成绩,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案例6:衢州市“银行+保险”助力企业融资

一、工作背景

科技型小微企业初创时多为轻资产经营,无有效抵押物,但拥有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能够有效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近年来,衢州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让企业能够享受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的便捷性。

二、主要做法

针对科技型企业尤其初创期科技企业“高成长、高风险、轻资产”和“重技术、重人才、重未来”的特点,2022年6月,在衢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衢州银保监分局指导下,泰隆银行衢州分行和人保财险衢州市分公司联合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融资新产品。通过知识产权质押保证保险,衢州市某厨房设备有限公司利用企业名下专利质押成功获得泰隆银行授信20万,成为衢州市首笔“银行+保险”融资模式。“无形资产成为了融资渠道,真是没想到这么便捷”,该企业负责人感慨到。通过泰隆银行衢州分行的授信、政府的补贴、人保公司的保险,企业既能享受银行的信贷业务便捷,也能获得专利侵权的保障和企业成本负担的下降。

三、工作成效

这是衢州市首将通过“银行+保险”的模式将企业的专利价值有效利用进行融资。一方面,专利创造价值,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企业名下的专利,作为无形资产一般较难发挥融资作用;采用专利质押的方式获得银行融资,发挥了无形资产的作用,将企业专利变现为担保方式,拓宽企业的融资通道,解决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保证保险为企业防范侵权助力。企业通过购买泰隆银行衢州分行与人保财险衢州市分公司推出的专利质押保证保险,有效保障了企业被质押的专利被侵权的问题,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实现三方获益。

四、经验启示

在实践中,知识产权质押是担保增信的一种方式,关键要回归金融本源、重视第一还款来源,要从企业整体角度考量,包括商业模式、企业人才资源等,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产权价值本身。通过“三看三评”、“三有三无”等模式创新,银行能够较为全面地评估企业整体状况,并在风控上不单纯依赖质押物处置,较好地匹配部分普惠、小微企业“轻资产、高成长性”的特征,扫除服务障碍,同时较好地控制风险,实现商业可持续。把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转化为融资信用,不仅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贵”难题。

案例7:舟山市首创“银团贷款”助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扩面

一、工作背景

针对企业融资难、渠道单一的症结,舟山市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入园惠企”行动,强化政银企合作,发挥“品牌指导服务站+金融服务中心”双站效应,首创“银团贷款”模式,成功促成企业实现单笔专利质押贷款2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支撑。印发《舟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支持银行机构创新质押产品,提高参与质押融资的积极性。2022年共有28家银行网点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完善贴息补助政策,将贷款贴息纳入全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补助奖励范围,对企业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在还贷后按实际贷款利息的10%给予贴息补助。2022年共发放贴息补助16.97万元。

(二)完善政银合作机制。以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入园惠企”行动为契机,加强政银合作,摸排企业100多家,建立质押企业储备库,形成信息互通和协作机制。发挥品牌指导服务站与金融服务中心联合效应,为企业提供金融质押业务咨询、惠企扶持政策申领、质押登记代办等“一站式”服务。

(三)创新融资模式。根据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在实际调研确认情况后,定制个性化融资模式。2022年,岱山县针对出质方涉及3地3家关联企业6件专利、质权人涉及3家银行的复杂情况,为企业定制全市首个专利质押“银团贷款合同”融资方案,及时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三、工作成效

2022年,舟山市知识产权质押工作实现新跨越,累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登记项目54笔,惠及企业47家,质押登记金额达9.2亿元,创历史新高。质押登记项目数与质押登记金额分别比2021年增长31.7%和25%。其中专利质押32笔,质押登记金额5.1亿元,比2021年增长69.5%。

四、经验启示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渠道,将“知产”转化为“资产”,为创新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法。下一步,舟山市将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机制。完善政银企合作配合,及时加强信息沟通。探索推广“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质押融资保险等新模式,全面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覆盖面、普惠率和满意度。

案例8:台州市临海市

全省首推地理标志全产业链保险

一、工作背景

地理标志多依附于农产品存在,易受气象灾害、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叠加申请难度高、维权成本高等因素,其助农共富的效应难以激发。针对相关问题,临海在全省首推地理标志“申请险+气象指数险+价格指数险+被侵权险”全链保险,探索以保险增量带动风险减量,有力破除地标共富梗阻。

二、主要做法

(一)政策赋能。针对地理标志保险费用较高等问题,出台知识产权专项政策。对投保申请险、侵权险等给予实际支出保费的30%资金补贴,对气象指数险、价格指数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地方财政给予60%的补助,减轻投保压力。

(二)平台赋能。以“一体化”平台、“一站式”办理为抓手,全力打造“行政部门+保险行业+市场主体”联动协作机制。“一体化”平台即供需对接平台,经营主体可依托平台了解保险产品、保险机构可围绕主体需求开发新险种;“一站式”办理即依托知识产权服务园、涉农品牌指导服务站提供地理标志保险业务“线上+线下”高效办理与培训指导。

(三)服务赋能。针对气象、价格等指数型保险,建立“阈值触发、指数定级、精准快速”的机制;针对申请、侵权等非指数型保险,建立“第一时间快速介入、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理赔速度快。同时,将地理标志产品纳入食品安全责任保障范畴,促进地理标志使用领域和效益的再扩大、再提升。

三、工作成效

地理标志全链保险极大降低了地理标志管理机构、使用单位的经营风险,获得一致好评。2022年,临海落地全国首单地理标志申请险,全产业链累计投保1649家次,投保金额保额6198.5万元,获赔金额418.7万元。该项工作获中国市场监管报、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食品安全报等专题报道。

四、经验启示

地理标志全链条保险是金融保险支持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的一次创新探索,成效足、推广易。该保险以地理标志为核心,挖掘“管理机构+使用主体”需求应用场景,串联贯通申请、使用、维权全过程,实现注册单位、管理机构、使用主体、保险机构的多方共赢,既增强了发展地理标志特色产业的信心和底气,更为乡村共富“撑腰兜底”。

案例9:台州市仙居县推进

知识产权公共存证质押融资创新试点改革

一、工作背景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数字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知识产权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企业发展对融资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针对该现象,仙居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数字化改革金融服务新路径,在台州首创知识产权公共存证质押融资模式,实现企业融资发展困境新突破,助推数据知识产权内在价值充分释放。

二、主要做法

(一)主动探路,做好改革“搭桥人”。2022年以来,仙居县市场监管局主动靠前,深入调研县域企业数据知识产权运用难点和融资发展需求。结合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搭建“政-企-银”共通桥梁,与浙江仙居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知识产权公共存证质押融资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创新开展企业知识产权区块链公共存证证书和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

(二)积极铺路,做好惠政“制作人”。结合县政府出台的《仙居县知识产权创新驱动二十条》,县市场监管局制定《仙居县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设奖励分配实施方案》,通过释放惠企政策红利,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意识,提高金融机构对知识产权金融属性的重视,充分挖掘知识产权金融创新驱动,盘活数据知产“资产化”。

(三)长效护路,做好新政“宣讲人”。发挥“政企银+服务园+品牌指导站”一站式平台常态对接效应,“现场+网路”双轨并宣,对知识产权公共存证质押融资新模式的相关扶持政策、登记流程进行科普,引导企业理解政策导向,扩大惠企覆盖面。

三、工作成效

知识产权公共存证质押融资模式成功打破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的沟通壁垒,2023年3月,仙居落地首批知识产权公共存证质押融资共10笔,质押总额达3000万元。通过充分挖掘知识产权金融属性和创新动能,为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四、经验启示

知识产权公共存证质押融资模式是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改革中对知产金融联动赋能的一次全新探索。以政银协作为合力,以惠企政策为支撑,以增扩融资路径为抓手,充分挖掘公共存证数据知产价值。下一步,仙居将继续推进该项工作增量扩面,通过金融创新的形式有力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为提升知识产权整体运用水平和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劲动能。

案例10:丽水市创新推出

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融业务

一、工作背景

为落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会议精神,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奖补政策精准直达市场主体,丽水市市场监管局结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示范建设,出台全国首个《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融业务操作指引》,首创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融业务,助力加快培育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生态产业。

二、主要做法

(一)出台业务操作指引。丽水市市场监管局、丽水银保监分局、丽水市发改委联合出台《丽水市银行业保险业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融业务操作指引(试行》,对该金融业务的条件、期限、额度、流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

(二)“政银保”工作联动。依托丽水市金融服务共同富裕联合创新实验室,多次调研并召开专题会确定金融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推出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融业务,即银行机构根据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价值确定整体授信额度;围绕生态产品质量安全、商标侵权等内容确定保险额度;结合借款人“绿谷分”等生态信用评价情况,在贷款利率、保险费率等方面采取差异化激励措施;市场监管部门根据有关知识产权奖补政策,给予相应贷款贴息、保费补贴。

(三)对接全球农遗项目。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项目为试点,指导银行保险机构结合当地实际,落地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融业务,促进有关知识产权加快价值实现。

三、工作成效

以“青田青”区域公用品牌为先行试点,积极探索“生态品牌+金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落地全国首笔“农遗生态品牌贷”,质押限额人民币20亿元,向品牌拥有方整体授信8亿,为5家品牌授权使用企业提供贷款7640万元,享受低于同类信贷利率50个BP的优惠,最低可至LPR利率,同时,推出“农遗生态品牌保”,为该区域公用品牌提供商标被侵权损失风险保障30万元。

四、经验启示

丽水市以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为“小切口”,充分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成果,有效发挥金融、奖补等方面政策引导作用,多部门合力推进金融创新项目落地见效,使区域公用品牌市场主体享受差别化的优惠金融服务。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融业务具有丽水特色,是可复制推广的金融服务品牌和模式,充分发挥金融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下一步,将对接地理标志富农集成改革,持续深化生态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金融服务,积极推进围绕地理标志价值的金融服务创新。

 


附件: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公布2022年度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典型案例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