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路边蘑菇莫乱采,野生蘑菇吃不得!
来源: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日期: 2023- 09- 12 09: 50
字体:[
]

根据近年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每年710月是误食野生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的高发期,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特此发布消费警示:

一、采食野生蘑菇风险大

(一)野生蘑菇种类多、分辨难

我国的野生蘑菇种类有4000多种,其中900多种具有食用价值,但也有400多种为有毒蘑菇。各类毒蘑菇种类不一、形态各异,一些毒蘑菇的外形甚至与食用菇极其相似,普通人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区分,需要专家借助专业仪器设备进行分类鉴定才能确定蘑菇种类,从而明确其特性。

(二)误食野生蘑菇中毒后果严重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我国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例数占全国食物中毒总例数的12%,死亡人数占35%即超过1/3食物中毒致死病例误食野生蘑菇野生有毒蘑菇已成为我国食物中毒的头号杀手。

(三)今年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频繁发生

据卫健委数据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上报野生蘑菇中毒病例110例,远高于近两年同期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中毒事件数增加近一倍,住院人数增加2.5倍。原因在于今年我省雨水较往年丰沛,非常适宜野生蘑菇生长,中毒事件有所增加,预计10-11月会是持续高发期。 

二、关于野生蘑菇的警示

(一)不可根据颜色判断野生蘑菇毒性

依据颜色判断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已被证实是错误的:研究人员对8000余个野生蘑菇样本研究比对后发现,其中近70%的米色蘑菇具有一定毒性,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粉色、黄色和红色蘑菇。同时发现棕色、米色、白色、灰色等素色蘑菇与粉色、黄色、红色等鲜艳色蘑菇在有毒蘑菇所占该类蘑菇的比例上大致相同,说明颜色不是判断蘑菇是否有毒的有效条件。

(二)有毒蘑菇煮熟后也不能食用

有毒蘑菇中的毒素可分为蛋白类、生物碱类等类别,其中仅有蛋白质类毒素可通过一般煮熟加热(65℃以上)分解,其余大多数毒素耐热性极强,如实验证明有毒蘑菇中常见的鹅膏肽类毒素可在150-160℃时保持稳定状态,最低降解温度为267℃,另有部分氨基酸类毒素的受热分解温度超过300℃,而普通烹饪温度通常在170℃以下,无法对这些毒素造成破坏。

(三)误食蘑菇中毒后需立刻就医

在误食含肾或肝毒性的有毒蘑菇后,4-6小时内会出现普通胃肠炎症状,在发病1-2天内出现症状消失或缓解的假愈期,随后在2-3天后发展至急性肾、肝损伤。此类中毒的最佳治疗时机是中毒24小时内,因此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头晕、乏力等中毒症状时,需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野生蘑菇食用量、中毒症状等信息,最好出示留存的照片、食物等,帮助医生和疾控部门快速分辨中毒状况,尽快实施治疗。




索引号: 002482410/2023-678736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公开日期: 2023-09-12

警示!路边蘑菇莫乱采,野生蘑菇吃不得!

来源: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日期: 2023- 09- 12 09: 50 字体:[ ] 浏览次数:( )

根据近年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每年710月是误食野生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的高发期,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特此发布消费警示:

一、采食野生蘑菇风险大

(一)野生蘑菇种类多、分辨难

我国的野生蘑菇种类有4000多种,其中900多种具有食用价值,但也有400多种为有毒蘑菇。各类毒蘑菇种类不一、形态各异,一些毒蘑菇的外形甚至与食用菇极其相似,普通人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区分,需要专家借助专业仪器设备进行分类鉴定才能确定蘑菇种类,从而明确其特性。

(二)误食野生蘑菇中毒后果严重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我国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例数占全国食物中毒总例数的12%,死亡人数占35%即超过1/3食物中毒致死病例误食野生蘑菇野生有毒蘑菇已成为我国食物中毒的头号杀手。

(三)今年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频繁发生

据卫健委数据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上报野生蘑菇中毒病例110例,远高于近两年同期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中毒事件数增加近一倍,住院人数增加2.5倍。原因在于今年我省雨水较往年丰沛,非常适宜野生蘑菇生长,中毒事件有所增加,预计10-11月会是持续高发期。 

二、关于野生蘑菇的警示

(一)不可根据颜色判断野生蘑菇毒性

依据颜色判断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已被证实是错误的:研究人员对8000余个野生蘑菇样本研究比对后发现,其中近70%的米色蘑菇具有一定毒性,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粉色、黄色和红色蘑菇。同时发现棕色、米色、白色、灰色等素色蘑菇与粉色、黄色、红色等鲜艳色蘑菇在有毒蘑菇所占该类蘑菇的比例上大致相同,说明颜色不是判断蘑菇是否有毒的有效条件。

(二)有毒蘑菇煮熟后也不能食用

有毒蘑菇中的毒素可分为蛋白类、生物碱类等类别,其中仅有蛋白质类毒素可通过一般煮熟加热(65℃以上)分解,其余大多数毒素耐热性极强,如实验证明有毒蘑菇中常见的鹅膏肽类毒素可在150-160℃时保持稳定状态,最低降解温度为267℃,另有部分氨基酸类毒素的受热分解温度超过300℃,而普通烹饪温度通常在170℃以下,无法对这些毒素造成破坏。

(三)误食蘑菇中毒后需立刻就医

在误食含肾或肝毒性的有毒蘑菇后,4-6小时内会出现普通胃肠炎症状,在发病1-2天内出现症状消失或缓解的假愈期,随后在2-3天后发展至急性肾、肝损伤。此类中毒的最佳治疗时机是中毒24小时内,因此如果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头晕、乏力等中毒症状时,需第一时间去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野生蘑菇食用量、中毒症状等信息,最好出示留存的照片、食物等,帮助医生和疾控部门快速分辨中毒状况,尽快实施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