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近,青团作为家喻户晓的传统节令美食,以其清新诱人的一抹绿色、软糯香甜的口感以及淡雅悠长的草本香气,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然而,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青团,不少消费者发出疑问:“青团中的绿色是怎么来的?是不是越绿越好呢?”对此,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特此发布消费提示为您揭开真相!
一、破解青团的“绿色密码”:天然着色是传统
青团的绿色通常源自于添加的艾叶,但在现代生产的加工制作中,早就不止于此:
一是艾草本味派。部分商家选择沿用传统的制作方式,采用新鲜的艾草经高温焯煮去除苦涩味后,将其研磨或榨汁,并与糯米粉混合制皮生产。
二是艾草焕新派。由于新鲜艾草保存期短、榨汁流程繁琐,不少企业采用艾草制成品如:艾草粉或浓缩艾草浆为原料,这种原料制成的青团既保留了艾草本身的色泽和营养成分,也提高生产加工效率。
三是艾草替代派。为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以及打破青团产品的季节限制,部分商家会采用麦苗汁、菠菜汁等天然色素替代艾草,制成与艾草青团颜色、口感、气味相近的产品。
二、解密“翡翠绿”:艳色并非一定不可取
网传信息称,传统艾草青团因天然原料的特性,多呈暗绿色或黄绿色,而色泽翠绿或鲜绿的青团往往涉嫌添加人工色素,长期食用不利于健康。但实际上,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青团类产品护色技术早已不再是秘密,比如通过适量添加小苏打(碳酸氢钠)中和艾草汁液中的酸性成分,使得叶绿素结构更加稳定而不易被破坏,从而帮助保持青团蒸煮后的翠绿色泽;又或者采用分段式低温蒸煮技术降低持续高温对叶绿素的影响,延缓艾草中叶绿素的降解,使成品呈现自然的青绿色。
当然,也不能排除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违规添加人工合成色素(如亮蓝、柠檬黄)或者叶绿素铜钠(护色剂)等食品添加剂,以提升产品卖相。此类产品通常颜色过于鲜亮且不自然,消费者在选购时切忌过度“以色取团”。
三、破除“绿色滤镜”:青团的健康真相
《本草纲目》中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不少人认为青团里添加了艾草就等同于健康食品了,其实不然。现代食品工业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催生了大量改良型网红产品:如蛋黄肉松、流心芝士等创新馅料往往伴随着高糖、高脂、高油的“三高”特征,使传统节令食品悄然变成“热量炸弹”。因此消费者购买时要留意配料表的前三成分,如出现麦芽糖浆、白砂糖、起酥油等高热量成分的排序先于主料糯米粉和艾草时,此类产品通常是模仿青团的糕点类产品,建议开启戒糖模式,谨防“甜蜜陷阱”。
索引号: | 002482410/2025-678996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公开日期: | 2025-04-02 |
清明将近,青团作为家喻户晓的传统节令美食,以其清新诱人的一抹绿色、软糯香甜的口感以及淡雅悠长的草本香气,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然而,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青团,不少消费者发出疑问:“青团中的绿色是怎么来的?是不是越绿越好呢?”对此,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特此发布消费提示为您揭开真相!
一、破解青团的“绿色密码”:天然着色是传统
青团的绿色通常源自于添加的艾叶,但在现代生产的加工制作中,早就不止于此:
一是艾草本味派。部分商家选择沿用传统的制作方式,采用新鲜的艾草经高温焯煮去除苦涩味后,将其研磨或榨汁,并与糯米粉混合制皮生产。
二是艾草焕新派。由于新鲜艾草保存期短、榨汁流程繁琐,不少企业采用艾草制成品如:艾草粉或浓缩艾草浆为原料,这种原料制成的青团既保留了艾草本身的色泽和营养成分,也提高生产加工效率。
三是艾草替代派。为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以及打破青团产品的季节限制,部分商家会采用麦苗汁、菠菜汁等天然色素替代艾草,制成与艾草青团颜色、口感、气味相近的产品。
二、解密“翡翠绿”:艳色并非一定不可取
网传信息称,传统艾草青团因天然原料的特性,多呈暗绿色或黄绿色,而色泽翠绿或鲜绿的青团往往涉嫌添加人工色素,长期食用不利于健康。但实际上,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青团类产品护色技术早已不再是秘密,比如通过适量添加小苏打(碳酸氢钠)中和艾草汁液中的酸性成分,使得叶绿素结构更加稳定而不易被破坏,从而帮助保持青团蒸煮后的翠绿色泽;又或者采用分段式低温蒸煮技术降低持续高温对叶绿素的影响,延缓艾草中叶绿素的降解,使成品呈现自然的青绿色。
当然,也不能排除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违规添加人工合成色素(如亮蓝、柠檬黄)或者叶绿素铜钠(护色剂)等食品添加剂,以提升产品卖相。此类产品通常颜色过于鲜亮且不自然,消费者在选购时切忌过度“以色取团”。
三、破除“绿色滤镜”:青团的健康真相
《本草纲目》中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不少人认为青团里添加了艾草就等同于健康食品了,其实不然。现代食品工业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催生了大量改良型网红产品:如蛋黄肉松、流心芝士等创新馅料往往伴随着高糖、高脂、高油的“三高”特征,使传统节令食品悄然变成“热量炸弹”。因此消费者购买时要留意配料表的前三成分,如出现麦芽糖浆、白砂糖、起酥油等高热量成分的排序先于主料糯米粉和艾草时,此类产品通常是模仿青团的糕点类产品,建议开启戒糖模式,谨防“甜蜜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