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410/2022-678141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浙江省知识产权局) | 公开日期: | 2022-11-30 |
检验检测作为高技术服务业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百姓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浙江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其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着创新发展不充分、资质能力不均衡、市场服务不精准、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早前,运用数字化手段和“一件事”改革思路,浙江主动聚焦检验检测许可审批、公共服务、行业发展、智慧监管、协同治理等群众急盼、企业急需事项,多跨协同21个省级部门,汇集省内产品、工程、环境、生物四大领域2300余家机构,打造了集市场准入、高效服务、智慧治理全过程一体化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简称“浙里检”),推进制度重塑、流程再造、协同贯通、改革集成,目前已实现检验检测全流程 “一表准入”“一站服务”“一网追溯”“一链查询”“一体治理”,极大提升了企业、群众获得感。 截至10月底,“浙里检”一站式服务网站注册用户超25.8万,访问量突破1221万次,完成检验检测相关服务订单21万余单,用户好评率超过99%,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不久前,其正式获评2022年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
排忧解难、纾困帮扶——显著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终于找对人,所有困难都得到了解决,真的非常感谢。”近日,得知企业实验室能够正式启用后,浙江山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激动地表示。 山哥新材料是一家新兴竹制餐具企业,为提升产品附加值,其早前专门引入高科技生产线,研发多种组合的便捷性餐具包。今年,企业通过“浙里检”平台下单,将多批产品送至湖州市安吉县质检中心进行检验,使产品得以快速地推向市场。 后来,企业准备筹建产品检测实验室,谁料项目一启动便遇到了“拦路虎”——由于一次性竹筷、汤勺等产品是食品接触用相关产品,对微生物实验室有很高要求,而企业对此一筹莫展,实验室建设被迫中止。 考虑到前期通过“浙里检”解决了产品检验问题,山哥新材料的负责人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再次通过“浙里检”联系上安吉县质检中心。 得知山哥新材料的情况后,该中心立即派出专家组到现场指导其进行实验室布局、规划实验流程,列出设备清单,第一时间就解决了所有检测项目涉及的技术问题。 除了为企业解决难题,利用数字技术“在线化、无接触、可追溯”的特性,“浙里检”也帮助检测机构实现了在线下单委托、网络支付、快递送样和报告回传等服务,加速推进其业务标准化、规范化、便捷化进程。 诚如市场主体满满的获得感。作为浙江省数字经济重大应用和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首批试点应用,围绕“浙里检”应用的推进,省市场监管局始终围绕检验检测“一件事”综合集成改革思路,会同省质科院加快改革方案完善、部门平台数据对接、审批监管协同推进、检测服务线上线下集成等工作,全力打造 “检的管理、检的过程、检的结果、检的监督”四大应用场景17个功能模块,探索出一条“互联网+检验检测”公共服务的实践新路径。
优化准入、一站服务——助力“一次不跑,事事办好”
和传统检验检测业务网上办理平台相比,“浙里检”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让检验检测业务“一件事”“一次不跑,事事办好”。 为实现这个目标,其全面优化准入服务,推进审批要素结构化,对资质认定从申请到审批发证的所有表单资料和业务流程要素实施结构化解析,将申请能力、仪器设备、能力比对、检测场所、授权签字人等内容整合,让企业多做“选择题”,少做“简答题”,实现资质认定“一表准入”。 同时,实施全省11市90个市县区审批同权,不同部门资质联合审批,建立联合审批平台,提高联审协同力。市场主体可自主选择 “一般模式”“告知承诺”“自我声明”等申报方式,“浙里检”则根据市场主体特征自动匹配评审专家,开展远程云评审,线上审批发证。 在“浙里检”上,汇集了各种供需信息。其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提供22类4.1万种服务,用户可在线查询机构、委托下单、物流送样、费用支付、自助开票、报告下载。 不仅如此,平台还根据政府、市场需求,开展实验室开放、入企帮扶、专家门诊、公益培训、清费减负等特色活动,开设山区26县产业发展特定服务板块,设立了专门客户服务。 针对偏远地区的企业,“浙里检”则主动打破检验检测服务地域空间限制,建立“远程方舱实验室”,采用数字智控技术实现在线监测,既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又帮助企业节约了运送物流成本。 为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其还有效提升服务社会效能。用户在线预约即可共享实验室环境设施、检测仪器设备、技术标准信息、科研成果等科技资源,开展质量检验、研发测试、标准验证等活动。 截至9月底,“浙里检”在线服务订单超21万单,开放实验室303家,实验室在线预约70887次,共享大型测量装备2710台 (套),设备在线预约36825次。
数字赋能、互认采信——让“阳光检测”照进现实
检测过程要智能化,也要阳光化。 在“浙里检”,通过运用远程监控及物联感知等技术,于食品、机动车、生态环境等领域和头部机构试点建设 “阳光实验室”,围绕“样品抽取——阳光检测——结果存证——报告查询”全链条,线上存证“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真正让检验检测过程实现了阳光化。 针对部分小微检验检测机构缺少数字化系统自建能力的现状,“浙里检”平台专门开发了公共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PUB—LIMS),提供共享服务,以整体带动行业数字化水平提升。 眼下,全省已建成870家数字化检验检测实验室,有力推动了检验检测系统性变革重塑。 一个典型例子来自苍南天信实验室。据悉,该实验室建设以来,推动当地产品检测周期从7个工作日缩短到4小时,为企业节省包装、运输和人力等直接送检成本1000余万元。 推动阳光检测之际,“浙里检”还深化结果运用,全面增进互认采信—— 其探索应用二维码、区块链等技术,推进报告赋码、上链,建设公益性检测结果存证查验专区,面向全省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检验检测报告“上云”(浙江政务云)“上链”(市场监管链)接入服务,鼓励检测委托方积极公开检验检测报告,对机构上传的检验检测报告赋专属二维码,为机构、企业、用户、政府提供查验服务。 与此同时,建立检验检测报告互认机制信息库,自动识别并验证应用归集的检验检测报告所具备的国际互认、全国互认、行业互认或地区互认能力,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大力推进国际、国内、行业、区域互认,全力支撑企业降低制度性贸易成本。 为提升检测数据在行业规划、发展预测、风险预警、智慧监管、消费引导、舆情应对等领域的应用,“浙里检”更主动构建检验检测服务业数据分析模型,开发出了 “检验报告显微镜”等系列大脑产品。 截至9月底,累计检验检测报告赋码217673份,政府部门、企业、公众均可通过“浙政钉”“浙里办”等应用扫描“报告码”核验报告内容。(《市场导报》11月18日三版纵深)
作者:记者 夏燕 通讯员 韩正琳/文